WFU

網站頁籤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Balance] 《日本第一》,墜落前的狂歡




『你的城市是子虛烏有的。也許從來就沒有這樣的城。將來也肯定不會有。為什麼拿這些故事消遣?我清楚知道我的帝國正在腐爛,像沼澤裡的屍體一樣,把病毒傳染給啄食的烏鴉和靠它供給肥料的竹樹。外國人,為什麼不給我說這個?為什麼向韃靼皇帝打誑話?』
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

西方人對東方總有過多的想像,如同傳說中馬可波羅回到威尼斯後轉述東方的見聞,遙遠東方在忽必烈汗的統治下是強盛的元帝國,而《馬可波羅遊記》雖然成為當時西方人想像中國輝煌的枕邊讀物,卻也埋下西方人侵略中國的種子。

這本《日本第一》多少有點像是《馬可波羅遊記》的地位,時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的 Ezra F. Vogel (傅高義),對 70 年代屢創經濟奇蹟的日本滿懷著欽慕之情,不僅長駐日本實地踏查,從多個面向剖析當時那個盛世中的日本,好讓美國以日本為鏡,學學東方的經營哲學。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Balance] 漫談《不當行為》

本文授權轉載刊登於「關鍵評論網」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6/12/01



跟很多年輕的經濟學者一樣, Richard Thaler 第一篇投稿期刊的文章是他的博士論文,文章的主題屬於勞動經濟學領域,他的指導教授 Sherwin Rosen 是個勞動經濟學領域的大老,初出茅廬的 Richard Thaler 尚沒有什麼驚世駭俗之作,接受他文章的期刊並不是經濟學界裡主流的知名期刊,而且,論文的第一作者仍以他的老師為首,Richard Thaler 只是次要作者。

那一年是 1974 年, Richard Thaler 將滿 30 歲,剛取得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的經濟學博士學位,即將開展他的學術生涯,正是躊躇滿志、蓄勢待發的年紀。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Balance] 如何看待《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



「亞洲四小龍」這個徽章已經變成不得不提,提了卻又是令人相當羞赧的印記,亞洲諸國在上個世紀中葉或多或少都曾有過輝煌的一刻,台灣當然也不例外,作為一個曾經長時間住在亞洲的外國記者來說,Joe Studwell 對於亞洲諸國的經濟發展進程蒐集了大量的史料,《成與敗》這本書算是相當廣泛地介紹了亞洲國家如何透過國家引導下,實現經濟快速崛起的因素,以及她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作者表明他所觀察到亞洲國家經濟上快速崛起的成因可歸納出三點:成功的土地改革、強有力的出口規訓(export discipline),以及國家計畫導向的金融政策。除此之外,Joe Studwell 思想上私淑德國經濟學家 Friedrich List ,認為 List 的貿易保護論以及幼稚產業論不但能闡釋東亞國家發達的成因,也可將之奉為圭臬,指引下一階段的產業政策。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Balance] 《萬萬沒想到》



本篇與金融無關

最近同時讀了兩本書名一模一樣的書,都叫《萬萬沒想到》,其中一本是萬維綱寫的書,內容是萬維綱號稱以理工科思維解讀事物的一本讀物,這裡不是要講這本書。今天要講的是另一本,作者是中國早期的網紅「叫獸易小星」與一位年輕作家「有時右逝」共同掛名的《萬萬沒想到》,講述的是叫獸易小星如何徵集團隊,最後產製出網路搞笑劇「萬萬沒想到」的經過,萬維綱雖然這兩年在羅輯思維的光環下名氣較為人所熟知,但是萬維綱將書名取為《萬萬沒想到》,完完全全可說是向這齣網路名劇致敬。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Bridge] 《先放一把火》



要針對一本專門寫讀書心得的書再寫讀書心得似乎有點弔詭,何帆的這本《先放一把火》是他這兩三年在報章雜誌以及網路平台的專欄合集,既是專欄,便很難從中歸納出特定主題,文集姑且算是何帆的讀書心得以及對寫專欄當下時事的抒發。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Bridge] 跫音不響,十月的「春雨」不再:在張銳逝世之後

本文刊登於「數位時代」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6/10/08

(圖片來源:春雨醫生網站


  作為一個中國初代互聯網玩家、互聯網醫療創業者、知名媒體人...等眾多頭銜於一身的張銳,在中國十一長假間悄然地過世了,死因據稱是心肌梗塞,說是悄然完全是錯誤的陳述,正由於張銳集合眾多身份、及現今中國當紅的多個關鍵詞—如:醫療、互聯網、物聯網、共享經濟、O2O...等—於一身,再加上正值 44 歲的壯年尚在事業的巔峰時期,在許多中國的主流媒體與社交平台上一片喟嘆之聲。

  張銳的最後一個頭銜是中國互聯網醫療服務「春雨醫生」的創辦人兼 CEO ,從事醫療相關行業卻因健康因素導致在 IPO 前夕慨然而逝,令人不勝唏噓,我們不是很熟悉這一個令眾人惋惜的中國互聯網人物,但從許多報導側面了解此人,實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創業家,多半也推估因為長期的自我壓力導致今日的驟逝。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Balance] 如何翻轉階級?




  我們看到也談論了不少階級複製或是階級固化的悲觀現實,悲觀者對於教育與教養能否翻轉階級也開始產生懷疑。說完了階級複製的現象,那麼翻轉階級的定義呢?

  翻轉階級不一定要無產階級革命,我們都堅信有其他更和平的方式,例如課稅,但與其指望政府重分配,寧可思考是否有其他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工具或手段?教育可能還需要兩代人的努力,有沒有更快一點、在有生之年就可以實現的方式?我舉兩個親身經歷的真人真事。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Capital] 當我們討論「金融監理沙盒」,我們說的是什麼

本文刊登於「數位時代」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6/09/02


(電影蜘蛛人劇照)

  這幾天因為立委余宛如所辦的公聽會以及準政務委員唐鳳在 vTaiwan 平台上徵集各方意見,而開始有人討論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的概念。多數主張師法英國與新加坡的「經驗」,在台灣建立金融監理沙盒機制以扶植新創 FinTech 產業。但事實上無論英國或新加坡而言,目前就是還沒有通過沙盒試驗後投放到市場上的實例。在台灣目前也仍在形而上的精神與理念層面進行討論,如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途徑,沒有真正的經驗似乎也很難檢驗監理沙盒概念是否真能如其揭櫫的理想般運作。

  全世界都睜大眼睛在看這兩個國家實際運行的成效如何,台灣更是如此。或許作為一個金融業從業人員來談監理沙盒這個題目有點立場不正確,筆者試圖由自身的經驗出發,以傳統金融從業人員的角度來看監理沙盒的橘越淮後,在台灣落地可能的發展方向與將會面臨的問題。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Balance] 《北京折疊》




(電影全面啟動劇照)


中國女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折疊》獲得本年度科幻文學大獎雨果獎中篇類首獎,作為一個不是很認真的科幻迷,我也湊熱鬧般把這部小說看完。小說本身篇幅不長,閱讀速度快的人大概半個小時左右大概可翻閱完畢。

故事的情節沒有太多的轉折,是以多數評論文章都能在幾十字的篇幅內介紹《北京折疊》的故事梗概,主要的重點在於故事背景的設定—也就是篇名的由來。

北京市為了解決人口過多產生的居住問題,以及工作職缺過少產生的失業問題,在北京六環內建造了可以將城市分成三層空間,三個空間依照中央的規劃依 48 個小時為單位,分時段露出地面讓各層居民得以活動及工作,其他時間,整個城市則可自動折疊收入地面,並以催眠氣體讓居民沉睡,等待下次露出地面。好比我們平常打開、收折一本立體書一般。

小說全文可在網路上找到,豆瓣閱讀開放全文免費,連結在此。如果要看評論或分析,端傳媒轉載了林品的「《北京摺疊》的階級時空,與我們無工作的未來」一文,是相當完整的社會學分析及評論。

故事本身就是具象地在敘述階級差異這件事,也毫無懸念、著無庸議透過各種階級不平等的明示、隱喻陳述劇情。階級與三層世界的存在就像是一塊三層蛋糕,作為小說的體裁,主角的功用就像刀一般縱向剖開三層世界/蛋糕的縱深,揭露階級差異的現實,也不枉費作家為主人翁取的名字「老刀」。如果維吉爾(Virgil)是帶領但丁走過地獄的嚮導,老刀就是那個引著讀者試圖穿越階級壁壘無功而返的烈士。

小說受限於篇幅無法有太多的鋪陳與隱喻,多以直白敘述例如城市折疊的機制、不同階層居民收入與生活條件的差異等等,使得這部小說變得極易理解,便於套用現成的理論進行分析,也因小說點出了中國大陸現行的現實,而不是空想出來的可能情境,引起了相當大的共鳴與討論。

雖然許多評論對本部小說在人物塑造及情節鋪陳上多有過於扁平和簡化的批評,只能說一個以文載道的小說能夠喚起讀者生活上的共鳴,並對自身所處的環境產生關懷,依舊不減小說成為傑作的地位。

可以分析這部小說文本的角度很多,我無意再去解構或分析小說裡的是與非,只想提出幾個因這部小說引發的生活經驗。小說設定北京六環內的土地被改造成折疊城市,但北京市不只六環,意思是居住在七環以外的居民仍能正常生活,他們有些人就在外環的繞城高速路上看著這座城市日復一日地翻轉折疊,但人既然能遠離六環內過正常的生活,為什麼偏要擠在折疊城市內忍受被上層階層的人剝削呢?

以台北市的例子來說,我們常戲稱的「天龍國」、「蛋黃區」所謂的大安區,也仍是有像是信維市場這樣的低度發展區域;或者以香港的例子,過去的香港有九龍寨城,近代香港則像是尖沙咀的重慶大厦(其實這幾年整修過已經好很多了)或是香檳大厦,它們被折疊在城市最熱鬧繁華的地段,像是遊蕩在繁華世界裡的幽靈。而城市裡底層的受剝削的人為什麼寧可接受每輪長達 40 小時「被消失/催眠」的時間,仍要留在這個明擺著剝削他們的第三空間內?菁英階層沒有勞動階層無以維生,階級與階級之間竟是這樣彼此豢養著的。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Balance] 《一席》觀後 — 山寨的野蠻或是優雅的反抗?

本文刊登於「數位時代」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6/08/03



  我們可能都已經對於中國野蠻式的山寨作風感到無力,這也是很多人對《一席》第一印象。《一席》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演講與知識交流平台,換個比較具體的說法,幾乎可以說它是中國版的 TED ,《一席》也的確當得起「山寨 TED」這樣的惡名,無論從 logo 的設計、顏色,乃至舞台的布置,無一不是向國際知名的 TED 致敬,最大的不同,就是允許講者講演的時間超過 18 分鐘,甚至可以長達整整一小時讓講者暢所欲言,發揮空間極大。

  相較於其他當紅的中國自媒體頻道,如《羅輯思維》或是《一千零一夜》,《一席》的知名度沒前兩者高,也著重於線下活動,線上視頻比較像是輔助性質,以至於優酷上的視頻點閱次數以及頻道訂閱人數都屬低檔,以本文寫作當下(8月3日)的總訂閱粉絲數僅約 24 萬多戶, 457 個已上架的影片,總播放次數一共 1.03 億次,等於每個影片平均被觀看 22.5 萬次,跟《羅輯思維》幾乎每集都有百萬次播放(僅計算優酷平台,還未計入喜馬拉雅音頻以及 YouTube 平台)相比,簡直不在同一個量級上。

  既然不是同一個量級的競品,為何還要特別談《一席》?如果這只是一個山寨品也就罷了,但是注意到有幾位台灣的名人也參與《一席》的活動,所談的主題與內容也相當有深度,光憑這點至少值得你花個 10 分鐘稍微瞭解一下這個「平台」,試著打開幾個你感興趣的主題來聽聽。

  我認識的中國名人、網紅不多,舉幾個以我淺薄見聞所認識的台籍名人演講

    2. 相聲瓦舍創辦人馮翊綱,【一席】馮翊綱《多了三顆糖》
    3. 作家張大春,【一席】張大春《未完成的》
    5. 作家陳雪,【一席】陳雪《強者》
    6. 大提琴家/作曲家范宗沛,【一席】范宗沛《一天》
    9. 導演齊柏林,【一席】齊柏林《看見台灣》
    10. 歌手陳珊妮,【一席】陳珊妮《待辦事項》
    11. 麵包師傅吳寶春,【一席】吳寶春《冠軍麵包》

  以上只是隨意舉出 10 個例子,事實上還有不少台灣籍的無論是知名藝人、作家或是創業家站在《一席》的舞台上,我們還能小看這個平台嗎?以下我舉幾個可以讓大家參考的看點,無關對錯。

《一席》與《羅輯思維》同年出生

    兩者都是創立在 2012 年,是什麼造成 4 年之後兩者在網路視頻觀看次數有這麼大的落差呢?《羅輯思維》初期幾乎只賣羅胖一人的人格魅力,《一席》則匯集了來自各個領域人士的經驗與知識分享,是什麼造成兩者的巨大差距?

《一席》上最受歡迎的台灣講者是誰?

  我們由優酷的點閱次數排行來看,觀看次數進入前 40 名的台灣講者只有 3 人,其中次數最多的是歌手張懸,點閱次數約略 110 萬次,排名落在所有視頻的第 7 、第 8 名之間,尤其是在她發生「國旗事件」之後,還能夠讓這麼多的中國人喜愛並點閱,著實是相當難得的結果,再看影片下方的留言,並非都是負評,甚至還有人為張懸平反,中國很大、人口很多,並不是每個中國人都是豺狼虎豹,還是有不少人知道這場演講無關政治,可以拋開偏見欣賞內容。


  其次還有導演黃嘉俊的《一首搖滾上月球》,點閱次數約 85 萬次,排名約在 19 、 20 名之間,以及生態攝影師黃一峰的《我的自然生活》,點閱次數約 73 萬次。對於只有 3 位來自台灣的講者視頻點閱次數進入前 40 名的這件事讓我耿耿於懷,台灣講者在整體數量上的比例不算低,何以點閱次數都偏低?

共同點:串連中港台華文圈

  《一席》節目的內容在題材的選擇以及講者的邀請上,展現了十足多樣性的配置,即便是在講者的國籍上,《一席》並未因為兩岸政治因素偏廢台灣這塊市場,甚至還在台北舉辦了數次線下活動

  無論是前面提到的比較火紅的如《羅輯思維》以及《看理想》系列等自媒體,都似乎有意地將台灣元素的比重提得比較高,比如說《羅輯思維》販售並大力推銷台灣作家許榮哲的書,也悄悄地輸入台大教授熊秉元的作品,復刻港大教授張五常的名著;《看理想》三個節目中,則是由馬世芳獨自負責《聽說》系列節目。想像我們拿台灣與中國的人口數相比,一人一票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勝算,但是台灣在這些由對岸建置的媒體發聲渠道上,所佔的可不只是一席之地,而是擲地有聲的鏗鏘。

  再回頭看看《一席》前 40 名,只有一位排行在約 33 名、香港美食作家歐陽應霽的《你吃了沒》,《一席》在香港的線下活動次數以及邀請的講者數量確實也偏少。這樣子的配置比例,似乎反映了中國這些知識、藝文類自媒體的某種成功方程式—結合台灣、香港元素,但不要太多。

全球化的優雅反抗者?

  中國或許屏蔽了臉書,卻沒有拒 TED 於門外,中國各大城市大概都找得到  TEDx北上廣深之類在地化的 TED 活動,這也使得《一席》的存在在中國內部也引發了不少討論,其中在「知乎」上的這則討論我認為值得也來思考一下,討論串中首先點出了語言上的隔閡導致了「中國聲音」在 TED 平台上的傳播困難,作為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中文,以及早已有能力與西方分庭抗禮的中國來說,建立一個屬於自己原生的…無論是媒體、系統、貨幣……等工具/武器足以對抗來自於美國的「帝國主義」,似乎是再自然不過、民族主義高漲下的反射動作。

  與其說是全球化,倒不如說是美國化, TED 同時體現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折衷與並存,或許中國人早已習於毛主席的名言「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面對 TED ,一開始是義無反顧粗暴地逕行模仿,然而隨著一次次的優化與調整,其實目前《一席》從網頁的設計、視頻節目的質感以及選題、內容等,品質已經相當專業,它正以相當優雅的姿態對美國化/全球化進行防衛與擬仿,從這觀點來看,而它揭櫫的精神不太像是「聽君一席話」,反而是「爭一席之地」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台灣是否該去爭取一席之地?這當然是雙關語了。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Balance] 互聯網上的雪楓音樂會

  羅輯思維本週代班的人是中國知名的樂評家劉雪楓老師,雪楓老師在羅輯思維的「得到」 app 中也主持一個「雪楓音樂會」專欄,每日介紹一首古典樂曲,我是訂戶之一。

  羅輯思維節目過去的取材以歷史與商業乃至經濟學主題為大宗,這次算是首次以音樂這類文藝題目,就我作為一個觀眾,雪楓老師講談的方式並不算太高冷,內容也算是點出作為一個愛樂者的經驗建議,但這集節目目前看起來惡評不少,視頻及音頻節目都在昨天(7/7)晚上 8 時左右上線,經過 12 小時之後,作為首發平台的優酷有約 8 萬人次的點擊、喜馬拉雅 FM 則有約 6 萬人次的閱聽及下載,無論視頻及音頻節目底下的留言,多是「聽不懂」、「聽不下去」、「無聊」......乃至惡毒的字眼也不缺。

  但反觀「得到」專欄的訂閱戶數,訂戶數第一的「李翔商業內參」調動了馬雲、雷軍等中國商界霸主等級人士背書,目前擁有 6 萬多的訂閱戶數,羅胖自己背書的「樊登速讀」以及「前哨 王煜全」僅有大約 1.5 萬人上下的訂戶數,而最少在羅輯思維平台被提及的古典音樂主題、也沒啥大腕背書推薦(目前主要是徐小平、譚盾等)的「雪楓音樂會」卻有了 3 萬多人的訂閱。對比代班這集節目的反饋,這樣的結果著實令人感到矛盾。

  劉雪楓在華文世界愛樂者間的知名度相當高,我認為「雪楓音樂會」的訂戶數能在短時間內、無額外宣傳的情況下達到這麼高的訂戶數,多半是雪楓老師自帶的粉絲,衝著雪楓老師的名氣而來的訂戶,而非羅輯思維既有的粉絲。

  假設我是羅輯思維本集節目的策劃,我或許會認為雪楓老師自帶的粉絲夠多,「得到」專欄的訂戶數已經超出預期,本集節目不必以銷售為導向,應該早已立於不敗之地,但我們怎麼理解雪楓老師代班的這一集及其低於預期的效果?

  1. 從受眾的面向來看,羅輯思維的觀眾/聽眾是以獲取知識為導向,古典音樂乃至音樂藝術卻是一種「無用之用」的...物品?知識?
  2. 從內容來看,雪楓老師在影片中有段帶有性別偏見的政治不正確,認為女生不適合聽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馬勒(Gustav Mahler);以及認為愛好古典音樂是一種高逼格、階級水平高人士的活動的階級意識。


  這兩點我想應該都是實情,也是多數人不愛這集節目的原因。但其實雪楓老師倒是相當「真誠」地反映了一些現實,理查史特勞斯與馬勒的音樂確實也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無論對男生還是女生。雪楓老師特別帶到了一點,就是在互聯網時代,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讓人理解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的存在,藝術往往作為社會的對立面才有其生存的價值,它常常必須與群眾區隔開來,才能顯示出藝術的獨立性以及價值,也造成門外與門內人中有著巨大的鴻溝。

  也正因為藝術本質上的一種高冷的存在,使得古典音樂在推廣方面不適合大規模的推廣,也無法用「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聽莫札特的音樂會變聰明」之類功利式的推銷方式,因為音樂本身沒有...也不應該有功能上的價值。這使得古典音樂可能適合半開放式的小型社群模式,就像「雪楓音樂會」訂閱號那樣,不需要為完全不懂的門外漢負責,只需要專心服務願意且有能力入群的閱聽人,因為除了對藝術、對美學的追求,更重要的是生活乃至心靈的連結。



  我本身是個美術白痴,因此在「看理想」系列節目中,我對陳丹青老師的「局部」一點共鳴也無,但說也有趣,我最早認識陳丹青卻是因為讀了這本《外國音樂在外國》,藉由古典音樂,讓我能透過古典音樂這個載體,對另一個時空背景不同的個體產生心靈上的體會與連結,這種好似默契般的交流,彷彿就像是分享著只有彼此才知道的秘密般的愉悅,這是很難傳達給第三人知道的經驗。所以像「雪楓音樂會」中雪楓老師的導聆,他告訴聽眾:第幾小節第二小提琴演奏了什麼...此時加入了雙簧管又代表了什麼意義...聽得懂、能領會,一切足矣。

  互聯網時代的好處大概就是這個,你不需要刻意去討好那些原本就無法被你討好的人,再加上每個願意跨入古典音樂世界裡的人所持的理由都不同,簡直沒有固定模式可循,不如放棄「引人入門」這個階段的市場,把精力放在「入門到進階」這段的市場用戶,讓已入門者能透過互聯網的力量更深入的了解及建立知識體系,而且,在互聯網時代,有比紙本外更好的、低成本的多媒介傳播模式,能讓解說變得更生動,知識點對點的網狀傳遞更容易,也促進了陌生心靈間的連結。

  這是藝術,不要變成文化工業。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Bridge] 北京一夜


  第一次到北京出差的時候,是在北京的秋天,在此之前雖然到過北京,但卻是以遊客的身份。這回我得先在網路上訂好飯店,朝陽區,應該是市中心頂熱鬧的地方吧?當天傍晚我從天津站搭車到北京南站,北京南站據說是量體最大的車站,好不容易穿越層層人群到站外,又因為搞不清楚方向在站外的胡同裡拖曳著行李走了好一陣子,彼時北京下起濛濛的秋雨,我趕緊搭上計程車往住宿的旅店奔去。

  微雨在車輛奔馳的過程中逐漸消停,晚上九時,我尚未用餐,一心想著趕緊到飯店安頓好,市中心應該有不少美食吧?司機(內地都尊稱師傅)看我是台灣來的相當興奮,一路上一直找我聊天,他誇我普通話講得好,我回說北京霧霾沒想像中嚴重。

  北京的胡同是一景,即便在繁華的政治中心朝陽區,我在訂飯店的時候沒特別留意所在位置,以至於司機終於靠著不怎麼靠譜的導航找到飯店之後,才赫然發現竟然位於胡同巷弄之內,非但與我想像中熱鬧的商圈截然不同,取而代之的反倒是沿路的肩挑扁擔販賣小食的小販,以及駕著拖板車像是要去趕集的大媽。

  走出飯店(飯店不供應晚餐),我得決定要往哪個方向走,向右,遠方依稀可見各國大使館,那便是車水馬龍的建國門外大街,怕是熱鬧歸熱鬧,沒幾家平價的餐館。向左,卻是黝暗的胡同巷底,飢寒交迫,只好賭上一把。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胡同左右恰巧分隔了兩個世界,左邊是現代化的建築物,包含今晚暫居的飯店,右邊是用紅磚瓦砌成的低矮平房,髒亂得令人不忍逗留,很難想像北京的朝陽區仍有這樣的街景存在,但想想,台北市大安區不也仍有這樣的地方苟延殘喘地存在著嗎?

   我走在這條胡同裡,身上穿著的服飾明眼人一看就不屬於這個地方,我只求趕緊找到乾淨的餐館,填補我空虛的脾胃。就這樣向著胡同深處微亮的街燈行去,周圍越來越安靜,氣溫似乎隨著夜越深而逐漸下降,我一個人,直至周圍的聲音逐漸消失。

  胡同總有出口,後來我在出口處臨路不遠找到一家還亮著微弱燈光的居酒屋,顧店的服務員看起來像是來打工的大學生,他很羞赧地告訴我今天只剩幾道菜,其他都已經賣完,問我還願不願意進門用餐?居酒屋你知道的,微弱昏黃的燈光、寒冷的秋夜,一小杯溫酒。


  於是當我看到梁道長在北京街頭獨行的畫面,我總會想起那次難忘的北京之夜。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Capital] 羅輯思維的前世今生 (下)


羅輯思維的今生

  重新出發的羅胖肯定苦思過要如何重啟「羅輯思維」這個品牌,並且避免過去犯過的錯誤。新生的「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時的註冊資本額是人民幣 100 萬元,這回羅胖一改前回佔小股份的股權結構,從一開始就要求要佔過半的股權,在合夥人的挑選上面,也展現了與獨立新媒時期完全不同的思維。

  這回羅胖選擇與吳聲結盟,吳聲的名聲相當顯赫,經歷了凡客誠品以及京東商城最輝煌的時期。吳聲的專長是市場行銷,在凡客誠品任職的期間,創造了人稱「凡客體」的廣告文宣,成功創造廣泛討論、模仿的話題,將凡客誠品的營收帶向另一個境界。後來吳聲應該是憑藉著在凡客的名氣,拿到了京東(行銷)副總的位置,也成功在京東對決蘇寧的大家電價格戰策略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可以說是戰功彪炳。

 羅胖與申音的合夥是兩個媒體人的結合,兩人對於傳統媒體的不滿足以及創建新媒體的企圖形成了結合的某種默契。但這回羅胖應該是體認到不能再找跟自己同質性這麼高的人合夥,應該尋求與自己互補的夥伴才能彌補不足,找吳聲的理由很明顯就是為了吳聲在行銷與電子商務方面的長才,找脫不花的目的在於鞏固後勤與管理體系,事後看來,這樣的組合確實也為羅輯思維奠下了發展的基礎。

(插話:羅胖一回『音』、一回『聲』,你說這人不是有病嗎?)

  從新羅輯思維—北京思維造物公司—的股權結構來看:羅胖出資 51 萬、脫不花出資 29 萬、吳聲出資 20 萬,體現了羅胖重啟羅輯思維把持的兩個重要原則:

1. 絕對多數股權;
2. 合作夥伴的多樣性。

  從新公司的股權結構也看出另外一點,羅胖與申音分手的理由,股權上的爭議肯定佔了很大的比重。在這個時間點上,羅輯思維視頻已經進入第二季,可能已經拍攝數集,這時兩位創始人要談分手,光想到節目該如何繼續,我們大概腳就軟了,現在我們事後回去翻閱第二季的節目內容,其實看不出蛛絲馬跡(或許有,可能我不夠敏感),但是想像你是羅胖本人,隔天早上還要發 60 秒語音、每週五還要讀書想梗賣書上新,或許就會像羅胖在跨年演講裏頭說的:每天都睡得像個嬰兒。

  在羅輯思維重新轉世後不到半年,羅輯思維神來一筆地成功行銷「柳桃」,也謙稱沒節操地賣了月餅,我猜想這應該都是吳聲的傑作,但是在當年度的 12 月,北京思維造物公司卻向工商管理局遞交了股東結構變更的申請—吳聲悄悄地消失了。

  吳聲出脫了北京思維造物所有的持股,但他有沒有離開羅輯思維的經營團隊很抱歉我可能無管道知悉,但股東只剩羅胖與脫不花兩人。吳聲與羅輯思維的「分手」並沒有太多媒體報導,吳聲在後來的公開出現的場合中,仍然以羅輯思維的創辦人自居,的確有可能吳聲僅參與經營不持股,但我們至少能確定的是,吳聲並未與原團隊鬧翻。我注意到吳聲有另一個新頭銜,是「商務部國家電子商務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也有「執行秘書長」的職銜,往好處想,或許是吳聲擔任這個半公職的職務,必須要避嫌辭任與電子商務有關的事業。這一回公司的註冊資本增加到 300 萬人民幣,因為少掉吳聲的股份,羅胖與脫不花的出資額分別變成 191.25 萬元及 108.75 萬元,持股比率分為 63.75% 及 36.25%。我當下只有一個感想:羅胖變有錢了!

(按:我無論用 Google 或百度皆無法查到『國家電子商務專家諮詢委員會』或是『國家電子商務委員會』之類的官方網站,中國商務部網頁上也找不到這個委員會的連結,以『吳聲』為字串在商務部網站上搜尋不到資料,盼有先進能指點)

  羅輯思維辦過幾次會員招募,直到 2015 年最後一次招募,羅胖宣布不再招募新會員,會員資格讓會員之間彼此合意轉讓即可。用會員費去乘上會員人數、扣除支付給代收通路(淘寶、微信)的費用,每次保守推估能夠收進 150 萬到 200 萬人民幣左右的現金(這是很保守的估計),以我金融業狹隘的反射思考,這些預收的會員費(依台灣的法規)是不是要交付信託呀?是不是要取得金融機構的保證呀?羅輯思維有沒有做我不曉得,但羅胖在募集這些資金的時候講得很明白:「愛,就供養;不愛,就觀望。」會員費的本質就是眾籌,其他甭講那麼多。

  羅輯思維沒有公告他們的帳本,但我們可以從一些事件上去推敲羅輯思維團隊拿到這些資金「可能」用在哪些地方,畢竟這類輕資產的文創公司不會常常有巨額支出。我認為第一筆大額支出應該是用在了與申音的分手費上面,這些收取進來的會員費在會計科目上要放在「預收款項」之中,在獨立新媒時期,兩人的資本金到位的速度慢,實收股本 200 萬不到,加上營運初期投入成本,可以想見股東權益可能不高,負債項因為有了一筆很大的預收款項(資產項可能也有很大筆的現金),而羅胖在獨立新媒時代假設用了品牌、肖像權作為技術股,那麼兩人分手後,申音將會拿走大部分的現金,羅胖拿回無形資產(羅胖應該比較在意分回這些權利),看起來就像是羅胖付了分手費出戶。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想。

  新羅輯思維團隊在 2014 年算是蓬勃發展,一方面知名度已經打響,各項計畫也都如火如荼進行,此時羅輯思維進行了第一件投資案,2014 年 11 月,他們收購了「北京幫我又一課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們在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裡看到的「又一課」。

  北京幫我又一課公司能夠找到的資訊有限,從公司註冊資料看來,最早的負責人是鄧鑫鑫發起成立,並不是羅胖或脫不花,所以我推估是收購進來的。羅輯思維團隊花了多少錢買下又一課公司無跡可尋,該公司註冊資本額 100 萬元,但因成立沒多久就將股份全部出售了,推估約莫收購價也在 100 萬左右,也差不多是當年度收取會員費可以支應的水準。


繁花似錦的羅輯思維


  時間先倒回一點點,2014 年有件重要法令變革,中國人民政府頒布新的《公司法》,新公司法最大的影響是將註冊資本由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資本不須真正到位,意思是說,公司註冊資本額可以寫好幾億元,但股東不一定真的要繳足那麼多錢,用極端的例子來說,甚至可以只繳 1 塊錢(當然這是隨意舉的極端例子);另一方面,股票可以溢價發行也可以折價發行,也就是登記股本可能很小,但實際上收到的股款很大。這樣的法令變革對我們這系列的分析帶來相當大的難度,因我們再也無從知道後續進來的投資人究竟投了多少真金白銀,也難從公開資訊看到外部投資人究竟占了大股份。

  換了經營團隊、轉了骨的羅輯思維,名氣越來越響,加以羅胖跟幾位互聯網大老私交不錯,猜想 2015 年開始有許多投資人找上門洽談投資入股,但此時的羅輯思維在新法規上路、引進外部投資人之後,反倒變得沒那麼透明,股權比例看不到,企業年報也不揭露財務資訊了。

 2015 年 7 月,北京思維造物公司辦理了第二次的增資,參與增資的對象叫「北京杰黃罡信息技術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公司資本由 300 萬提高到 412.94 萬元,這個名字非常的有趣,「杰黃罡」其實是「劫皇崗」的別字,正是取材自羅胖念茲在茲的安徽土話「要劫劫皇崗、要嫖嫖娘娘」,羅胖除了為這句話創作了「死磕俠」公仔,甚至把這句話掛在北京的辦公室裡(請見許知遠《十三邀》訪談的視頻),這家公司的股東只有兩人,其實就是羅胖跟脫不花,再加上這公司是有限合夥組織,除了可以讓兩位創始人節省一些所得稅之外,兩個創始人把賺來的錢又再押進這家公司裡,某種形式上等同於把兩人的命運綁得更牢固,但其實應該還有另一個意義。(謎之音:你們倆接下來要去哪裡嫖娘娘?)

  2015 年 8 月,距離杰黃罡增資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羅輯思維迎來了號稱是「天使輪」的「天使」投資者,分別是「拉薩經濟開發區順盈投資有限公司」以及「合一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先講後者,合一信息技術公司其實就是優酷土豆,優酷網與土豆網合併之後以「合一」的名字存續,優酷投資羅輯思維很好理解,畢竟羅輯思維視頻的首發平台就在優酷,優酷從羅輯思維身上賺的錢(視頻上架費用及其所帶來的廣告收入)可能都好幾千萬了,拿點錢「回饋」羅輯思維反正沒吃虧。那麼,拉薩來的「天使」是哪個活佛派來的呢?

  這家註冊在西藏拉薩的投資公司其實是順為資本的一個 SPV 公司, 背後有個鼎鼎大名的出資人雷軍,通常私募基金不會只有一個出資人,所以我頂多說它是帶有雷軍色彩的創投基金。那麼雷軍投資羅輯思維做啥呢?雷軍投資了多少錢呢?有說幾百萬的、也有說八千萬的,這些資訊創投對外都含糊帶過。

  我們從另個角度看看 2015 年 8 月的這次變更登記,北京思維造物公司的註冊資本由 412.94 萬元提高到 453.7802 萬元,增加幅度 39.8402 萬,增加部分佔總股本比例約 10% 上下,換言之,這次號稱「天使輪」的增資,羅胖只釋出 1 成左右的股權給外部投資人,假設對外增發的新股全都溢價發行,很容易將公司的估值拱上去。對照前個月杰黃罡公司的增資,羅胖很可能已知次一月將會有投資人增資進來,於是趕著在 7 月自己先增資,用意很明確,就是他本人以及他的好搭檔脫不花不希望稀釋股權,仍要佔絕對多數。

  我認為這輪融資順為資本(或者你要說雷軍,也不是不行)增資進來的錢應該不多,金額可能真的在幾百萬以內,否則股票再怎麼溢價發行,通常不會登記這麼少。首先羅輯思維在 2015 年中這個時間點這個時間點已經是知名度大開,掙錢賣書什麼的毫不手軟,更何況,每年都有大筆的會員費預收進來,而且羅輯思維銷售的商品、提供的服務(比如說演講、課程等)都是收現沒有放帳的,帳上現金水位應該不低,投資這樣已經能自帶營收、也具備群眾募資能力的現金流量強的公司其實相對是安全的。

  其次我們看看羅輯思維接下來還辦了兩輪的融資,分別在 9 月引進了「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以及「北京造物家信息技術合夥企業」兩個股東;11 月再引進「上海樂進投資合夥企業」以及「蘇州啟明創業投資合夥企業」,而在 11 月這次融資時,順為資本就光榮退出了,前後差不多 3 個月的時間,雷軍跑得很快,應該是獲利出場的,而且如果當初投資的金額很大的話,也不容易跑這麼快。你說這兩位天使投資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很天使呢?

  我們挑出其中兩個投資人講講,一個是「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另一個是「北京造物家信息技術合夥企業」。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投資羅輯思維這件事很難解讀,一來基金背景有中國財政部以及中央電視台—也就是羅胖的老東家,有些人創業…尤其是創的是跟先前工作接近的行業,會找老東家來投資,在中國,這樣的風氣更盛行,前幾年中國北方冒出很多鋼鐵貿易公司,大部分都是這些國有鋼廠離職創業的員工開設的,這些人都回去找老東家拿原料。而這一輪的融資,對外都宣稱由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領投,但這樣會不會有「媒體姓黨」的隱憂呢?我先在這裡打住。

  「北京造物家信息技術合夥企業」所代表的意義就正面多了,這家投資公司的股東很多,都是以個人名義投資,有羅胖三不五時會提到的獵豹移動 CEO 傅盛,有新東方教育創辦人俞敏洪中國合夥人 XD),有聯想集團的名譽董事長柳傳志,幾乎都是中國互聯網界的名士,這些人共同出資成立這家投資公司,推選羅胖作為公司代表人,顯見這些大老們對羅胖的支持與信任,這家公司的註冊資本可是高達 6600 萬呀!


羅輯思維的未來昔日



  羅輯思維的(資本)成長故事到目前已經講得差不多了,在募了這麼多資金之後,羅輯思維的經營面向也變得越來越廣了,原本的視頻節目以及賣書本業之外,多了些許與本業有關以及無關的轉投資,上圖是我簡單地把羅輯思維集團關聯的公司列出來,最上層是目前還沒離開的法人投資人,最下層是羅輯思維—也就是北京思維造物公司轉投資並 100% 控股的子公司,可以看到主要是營運「又一課」以及「得到」兩個 app 的軟體公司。左方則是羅輯思維雖有投資,但不是全資控股,甚至沒有經營權的轉投資,例如「嘉興參拾陸氪參號投資」公司,便是大名鼎鼎「36 氪」這個品牌所籌募的其中一檔創投基金。我們還可以注意到「北京小賽小可教育科技」公司則是打算運營「播呀 FM」這個 app 及相關的幼教服務。

  從目前的投資架構看來,羅胖未來打算經營的方向可以簡單說是「電商」及 app 服務,雖然說羅輯思維其實就把電商作為它最主要的營收來源,但另外一個層面是,他們專注於「教育」這方面的事業投資。「又一課」強調的是成人的在職教育,「得到」則是無分老幼的膠囊化知識,「播呀」就是專注於幼兒教育。其實還有一個正在醞釀中的「生活作風」與「天使廚房」,目前剛開始運行,網上的資訊不多,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另外一個分支則是創投事業,除了前面提到 36 氪的基金外,羅輯思維也成立了自己的投資管理公司「北京思維造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羅胖把這家公司交給脫不花與專業經理人打理,自己沒有擔任這家公司的董監職務,這家投資公司目前唯一且成功的投資標的就是「Papi 醬」,被投資的公司名稱叫「徐州春雨聽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徐州春雨聽雷公司(很詩意的名字,跟 Papi 醬的風格真不搭 XD)代表人楊銘外傳是 Angelababy 的經紀人,目前的股東除了 Papi 醬(姜逸磊)、楊銘本人之外,便是羅輯思維(北京思維造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真格基金(天津真格天弘資產管理合夥企業)、以及光源資本(上海光諾源創業投資合夥企業),原本外傳的星圖資本資金則還沒到位。Papi 醬的故事就不多談了,來談談 Papi 醬拍賣會後的一些爭議。

  Papi 醬拍賣會得標的標主上海麗人麗妝化妝品公司背後有個大大知名的股東叫阿里巴巴,而羅輯思維的投資人之一「合一信息技術」又是優酷土豆的背景,優酷土豆今年又被阿里給買下來了,於是落了個阿里集團左手付錢給右口袋的口實,確實我們外人很難說這個故事是不是真這樣發生的,甚至更巧的是羅輯思維在 2016 年初才選擇在天貓開設旗艦店,沒多久就搞出了 Papi 醬的營銷事件,更是加深外人對馬雲或是阿里巴巴集團在背後操作的可能性。

  阿里集團的營收是兆元人民幣等級的水準,阿里收購優酷也是千億等級的生意,他需不需要特別去關注一個 2000 萬等級的生意?我的想法是,或許真的可能是阿里集團在後頭扮演了重要催生的角色,但這個體現了互聯網產業的生態,當你的公司成長到某種程度之後,你會創造的連接點以及被創造的連結也會變得複雜多樣。除了搭橋造路為 Papi 醬哄抬身價(估值?)之外,更該關注的問題是這 2200 萬的標金,究竟最後是誰拿走?還留在阿里巴巴體系內嗎?以羅輯思維為例,當時在拿了優酷的錢之後,哪裡曉得優酷後來會被阿里巴巴給收購了呢,這就是商業社會的網絡關聯,尤其互聯網產業,連資本之間都是互聯的概念。


後記

  最後來談談上集最後關於脫不花的小插曲,脫總在加入羅輯思維之前開過好幾家公司,除了做企管顧問外,還做過廣告公司、賣過食品、還賣過農產品,這些公司絕大部分的股東結構都差不多,看股東的名字多半是她的家裡人,公司本身資本額都不大,可以想見比較可能的情況大概是把私人的費用都掛在公司帳上了,沒別的原因,就是節稅,反正公司裡頭都是自己人。至於中軟研公司多半也是這樣的出發點,而且這家公司員工也不過 10 個人,一年能做 500 萬人民幣營業額也真的挺牛的,而且,怎麼這幾年控制得這麼好,每年都剛好賺(稅後淨利)3 萬?

  至於羅胖,羅胖還有個秘密武器,羅胖與脫不花在香港註冊了間「LJSW Technology Limited」公司,LJSW 其實就是「羅輯思維」的拼音,這是不是羅胖版的巴拿馬文件呢?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完)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Capital] 羅輯思維的前世今生 (上)

(圖片來源:網易科技



  今天我們知道的羅輯思維是「每天堅持 60 秒的胖子」以及青年購書明燈的社群、自媒體,我們熟悉的是羅胖、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羅輯思維已經成為品牌,羅胖只是這個品牌對外的最主要窗口,這個品牌有銷售行為,有銷售行為就得開發票,更何況羅輯思維品牌目前面向的市場已經不限於中國,而擴大到整個華人圈,我們從企業成長的面向來看看羅輯思維是怎麼樣成長到今天這個模樣的。


羅輯思維的前世

  或許你有留意購買羅胖推薦書籍的發票,或許會留意到羅輯思維登記的公司名稱是「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的,北京思維造物是羅輯思維集團最主要的營運公司,這家公司成立於 2014 年6月。中國的企業營業登記公示系統所揭露的訊息比台灣經濟部做得要完整得多,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上網查詢。2014 年 6 月卻是相當奇怪的日期,為什麼我這麼說?我們回到最早「認識」羅胖的那天,那天羅輯思維第一季第 1 部視頻上線,羅胖選的題目是《末日迷信向死而生》,那一天,是 2012 年的 12 月 21 日。

  2012 年 12 月到 2014 年 6 月間的「羅輯思維」是以什麼樣的型態存在的呢?難不成是個體戶?我們來看看誰是「羅輯思維」最初的創辦人。

  羅輯思維的創辦人有哪幾個人有幾個說法,我以找得到公開資訊作為證據的為主,2012 年 4 月,羅振宇與同樣也是央視的同事申音共同發起成立了「獨立新媒(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這家獨立新媒公司看名字覺得口氣以及企圖心很大,把「獨立」與「新媒體」作為公司名稱著實相當大膽,也昭示了這兩位老媒體人想創建新典範的企圖。

  獨立新媒公司註冊的資本額是人民幣 200 萬元,我猜兩個剛離開國有企業工作崗位的人手邊也沒太多積蓄,初期到位的資本分別是申音 30 萬、羅振宇 10 萬,初期這類新媒體公司運營其實不需要太多的資本,幾十萬人民幣大概也夠搭個簡單的攝影棚、負擔初期的管銷費用了。從出資額的分配上,我們可以看到申音出的錢、佔的股權比例明顯是比羅胖要高得多,在羅輯思維成立初期可以看得出申音動用了相當多的資源與資金。

  這樣的合作模式進行了 2 年之後,2014年 3 月間,獨立新媒申報了第二次資金到位的情況,申音的出資額來到 164.7 萬元,羅振宇的出資額「只」增加到 35.3 萬元,羅胖作為一個文創產業的「生財器具」,這樣的出資額未免顯得小氣。我猜想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申音當時可能是手頭比較寬裕的投資人,但羅胖則在羅輯思維運作了一陣子之後,明顯體認到他的個人魅力在這門生意上佔了極大的重要性,因此兩人作為前期的創始夥伴,應該是在出資額的協議之外,另外可能以商標、肖像權利等無形資產,談了類似技術入股的協議,否則以這樣 1 : 4.6 懸殊的出資比,且公司代表人是申音的情況下,羅胖用「羅」輯思維這個品牌營運,難道不擔心未來被改成「申請入學」或者「怪杰思維」(按:申音曾創建了一個名叫『怪杰』的視頻節目)之類的名字?從申音的角度來看肯定也覺得彆扭,所以我認為,加計羅胖的「技術股」之後,雙方的股權比例應該是差不多的,否則這個公司成立不到 1 年肯定崩潰。

  後來申音與羅胖決定分手了, 2014 年 7 月間,申音獨自把羅胖的股份買回,自己一個人繳足了獨立新媒公司所有的股款 200 萬元,獨立新媒自此變成申音一個人獨資的公司。分手前肯定鬧過不愉快,兩人各自發了聲明也沒說太多,就這樣分道揚鑣,真正的分手理由知悉的人應該是少數,但兩人對外都沒有口出惡言,倒也還算君子絕交。

  申音在與羅胖分手之後怎麼了?我沒花太多心思去追蹤,但是從獨立新媒公司的公示信息來看,這家公司已經被北京市的工商管理局列入經營異常的名單(在 2015 年 10 月左右,截至目前都尚未恢復異常標示),料想應該過得挺不好,申音本人怕是也已經跑路了吧。

  2014 年 6 月,新的「羅輯思維」—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羅輯思維的公司主體「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登記成立。

(按:可能有讀者覺得這個時間線有點怪異,主要是我採用的時間點是公示信息系統上標示的時間,這表示是申請獲得主管機關通過的時間,實際上這些交易可能在這之前就已經醞釀或者完成了)


羅輯思維的轉世

  羅友們都知道,羅胖身後有個賢內助脫不花,脫不花本名李天田,筆名取材自梁羽生的武俠小說角色。李天田在加入羅輯思維團隊之前的本業是企管顧問,網路上說李天田很年輕的時候就自行創業,或者在許多大型集團企業擔任總經理職務。

  「總經理」這個名詞對台灣民眾而言相當偉岸且巨大,但在中國卻是很常見的職稱,很可能一個專案的主持人名片上也掛總經理職銜,有在中國市場跑過業務的很容易拿到一些印「總經理」頭銜的名片,大概跟投資銀行的「董事總經理」名片一樣氾濫。當然一個人能擔任專案主持人或者一個小主管能力不會太差,也因為這10年來中國快速發展,很多中階工作崗位亟缺管理人才,才造就這樣的現象。順帶一提,大陸人喜歡別人尊稱他「O總」,跟台灣人喜歡尊稱對方「O董」的風氣差不多,即便對方不見得是真正的總經理或董事長。

  李天田在擔任企管顧問工作時候的夥伴是路文軍,就我目前找得到的資訊來看,兩人應該最早是從蒙牛乳業以及中糧集團(其實兩家是關係企業)出身,在蒙牛獲得了頭角初露的舞台,後來創辦了所謂的「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兩人以及其他工作夥伴曾經共同出版了好幾本企業管理的書籍,也接到不少企業的諮詢或是教育訓練工作。

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是對外行銷用的渾名,與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有關的公司有二,其中一家公司名稱是「北京仁慧特智業諮詢有限公司」,成立於 2000 年 10 月,註冊資本額很少,只有人民幣 18 萬元,公司代表人目前仍是李天田,目前也還持續營運。脫總的年齡是個秘密,網路上找不到她出生年月日的資訊,但假使北京仁慧特智業這家公司就是那家號稱她「 17 歲創業、 19 歲當董事長」的公司的話,我們可以推估脫總出生年約在 1981~1983 年之間,也就是今年約莫 35 歲上下,這是題外話。北京仁慧特智業公司是我少數看到在網上公告營運資訊的小型公司, 2015 年全年的營業收入 179 萬元,淨利潤 2.9 萬元,當然,這種利潤水準通常是因為節了不少稅,所以利潤率通常做低一些,倒也不用太過認真。

  另一家公司「北京中軟研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則是正牌「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品牌的所有者,這家公司的股東人數就比較多了,創辦人是李天田、路文軍及其他一干人等,註冊資本稍微大一些總共 100 萬元,李天田從 2010 年公司創辦以來一直擔任公司代表人,直到 2016 年 4 月辭任,估計是羅輯思維這邊的業務忙不過來,只好暫時告別老戰友,同時也把北京中軟研的股份給退了,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經營權全部交給路文軍。

  脫總李天田的專長是企管顧問,又出版過企業管理類的書籍,羅胖找脫總來擔任羅輯思維的執行長,似乎是再適合不過了,然而,你如何確定一個顧問是不是只會嘴砲,實際經營企業卻落得紙上談兵的下場嗎?我們看看北京中軟研公告的營運資訊來看, 2015 年全年營業額 531 萬元,淨利潤與北京仁慧特智業公司差不多,只有 3 萬元,公告的所有者權益(也就是台灣這邊所稱的『股東權益』或『淨值』)卻是負數的 -20 萬元,也就是整個公司呈現資不抵債的情況,又怎麼會是這種情況呢?


(待續)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Capital] Financial Trivial of MARVEL 漫威的財金考古

本文授權轉載刊登於「關鍵評論網」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6/06/01


在美國隊長遠走瓦干達(Wakanda)之後,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探員又發現其實美國隊長竟然是九頭蛇(Hydra)的間諜,無異傷透萬千少女的心。如果你看得出開頭這兩句話的矛盾與關聯性的話,你肯定跟我一樣宅,無論是電影或是漫畫的虛構故事線都是美漫英雄王國 Marvel 所創造的角色與科幻故事。

Marvel Entertainments, Inc. 在台灣稱為「漫威」影業,漫威公司跌宕的發展歷程在網路上資料豐富,在此就不多說,漫威在 2009 年被米奇帝國 Walt Disney Co. (NYSE:DIS)收購下市之前,漫威也曾是紐約證交所上市公司(NYSE:MVL),漫威原本並不是電影公司,2005 年之前,漫威主要的營業收入來源來自於角色的授權收入,以及販售玩具的營收,以現在這個時點來看當時的漫威,其實是個營收相對穩健的老牌上市公司。

財報是一本故事書,尤其是美國上市公司的財報,財報附註裏頭通常清楚地揭露當年度發生的重大事件,用閱讀故事書的角度來閱讀這家創造故事的公司其實充滿了宅男的趣味。

本文專注在財務方面的事件,所幸漫威曾經是上市公司,即便下市了,在網路上還能搜尋到漫威的舊財報,如前述,這幾年漫威公司的重大轉折發生在 2005 年與 2009 年,一個是漫威開始自行拍攝電影那年、一個是漫威宣布納入米奇帝國麾下那年。




(圖片來源:Nerd Reactor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Capital] BILLIONS




《Billions》這齣美劇在前幾天播出了第一季的收官之作,IMDb上還沒有標誌出第二季的上映時程,目前還不曉得有沒有第二季可以看,以目前 IMDb 評分 8.4 分的熱度,且作為這齣美劇的追劇族,當然還是希望能有下一季問世。

說實在我對本季的結尾感到相當失望,結尾是兩位男主角在會議室裡互相放狠話,兩個人像是潑婦罵街那樣彼此對罵,對話的內容直讓我想翻白眼,根本就只是所謂的 trash talk 而已,拜託兩位做點真格的事情,不要只是耍耍嘴皮子而已。

我本身挺喜歡這部美劇,尤其是第一季前半部。

首先是人物的設定,本劇有兩位男主角,男一號 Bobby Axelrod(Damian Lewis飾)是私募基金 Axe Capital 的主要合夥人,白手起家,靠著對金融市場的直覺與內線交易,甚至是使用違法的手段,賺進了大把的財富,但 Axelrod 發家賺進的第一桶金,是在 911 當天,不顧當時同事的死活,趁著股票市場大亂的時候大賺一筆,因此也為人詬病這段染了血的發家史。

男二號 Chuck Rhodes(Paul Giamatti飾)是紐約市的主任檢察官,有個經營知名出版集團的老爸,家境富裕,Chuck 嫉惡如仇,當上了紐約市東區最高的檢察總長,但為了將嫌疑犯定罪入獄,往往不擇手段巧取證據。當他終於找到一丁點 Bobby Axelrod 及 Axe Capital 違法的證據之後,便極盡所能的羅織各種可能的罪證,期待總有一天能夠將之定罪入獄。

光看兩位男主角這樣衝突的角色設定,大概已能預期劇情應該能激盪出不少火花。劇組安排了 Chuck Rhodes 的老婆 Wendy Rhodes(Maggie Siff飾)在 Axe Capital 擔任內部員工諮詢師的職位,原因是在私募基金工作壓力極大,常常需要藉由心理諮商穩定情緒、提升表現。

也因此使得 Wendy 在 Axe Capital 的地位與角色極其重要,也因爲這層關係,使得 Chuck 與 Bobby 對決時產生了利害關係需要迴避的難題與矛盾。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Capital] Panama Papers



(不能免俗還是得用這張圖片當封面)


打自巴拿馬文件(The Panama Papers)數日前在媒體上公開以來,媒體彷彿是鍵盤柯南上身,開始有各種的影射、揣測,多數的報導標題與內文有所差異,甚至有標題殺人法之嫌。截至目前為止,金融圈業內人士對這份文件雖然也抱持著鄉民看熱鬧的態度,但說實在倒還沒有出來表示特定立場的發聲,其實也就是仍在觀望事件的發展。

坦白說,要在現在這個階段對 Panama Papers 發表任何評論都很為難而且必須相當謹慎,畢竟這「堆」號稱有 2.6 TB 的原始資料 raw data 到底包含了哪些東西?這些文件到底真實性多高?沒有親眼見到這些爆料文件本體的話,也只能相信 ICIJ 這個組織的誠信,相信他們不會在揭露一連串「世紀謊言」的行動上撒謊?這本身其實想想仍是挺令人莞爾的。

相較於各大媒體的專題式、獵奇式震天價響的報導,除了首幾日搞到冰島總理下台之外,目前沒看到凌遲式的一系列爆料動作,使得鄉民們引頸期盼的「犯罪證據」顯得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樓,這些「證據」好似還掩蓋在五里迷霧之中,即便台灣唯一受邀參與「解密」的新聞媒體天下雜誌社目前也只不痛不癢地爆個蔡英文兄長蔡瀛陽、小虎隊吳奇隆有設立境外公司的花邊新聞,怎麼會新聞發酵快一週了,只有這一點點雷聲大雨點小的小打小鬧?這是我好奇的第一個點。

設立境外公司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只要你繳得起每年約美金 1,000 元的規費(其實還有更便宜的),不必飛一趟巴拿馬,你也可以擁有一間註冊在免稅天堂的境外公司。

由於設立境外公司的門檻低、自由度高,所以使用者多半將之視為一種工具,當然,這種工具還附帶了可以節稅以及隱密性的好處,不過你可以試著問你自己,如果有一項簡單的工具(姑且不論合法與否),可以讓你每年少繳一點稅,你會不會想去嘗試呢?你知道財政部在官網上還有「節稅宣導手冊」這種東西教你如何少貢獻中華民國政府一點稅收呢!

其實網路上許多懂得操作境外公司的神人都有指出一點,也就是設立境外公司不難,真的要節稅或者要進行各項交易,得要有銀行(帳戶)的配合不可,也就是說,你有錢想「清理乾淨」的話,難不成像《華爾街之狼》那樣把鈔票貼在身上通關嗎?在進行接下來的、合法的、非法的交易之前,境外公司得先開設一個銀行帳戶。

小弟忝在香港待過幾年,我只能說,出了台灣,要開銀行帳戶絕沒有像台灣這麼容易,至於難度如何不是本篇重點,在此按下不表。在 ICIJ 的 Panama Papers 網頁上特別統計了 Panama Papers 涉及的銀行,第一名是一家設立在盧森堡(Luxembourg)的小銀行,另外有些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大銀行例如 HSBC (匯豐銀行),HSBC 的摩納哥(Monaco)以及瑞士(Suisse)分支機構分別佔據了第4及第5名,另外還有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以及瑞士銀行(UBS)的分支機構則分別佔據了第3及第6名,我好奇的第二個點是:怎麼都是歐系的銀行?完全不見美系的銀行?美國人特別守法還是美國銀行特別乖巧?

與上一點有關的是,統計數據揭露了主要中介的國家別依序分別是:香港、瑞士、以及英國,我認為這樣的統計數據稍有偏誤,業內有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佔據前三名的城市大概就是倫敦、紐約以及香港,時代雜誌戲稱為 Nylonkong ,對岸中國則俗稱「紐倫港」,就是指出這三大城市是世界前三大金融中心,本身量體就是世界級的規模,而且也都接受註冊在免稅天堂國家的境外公司在當地銀行開戶(台灣也接受, 即是一般所稱的 OBU ),自然從香港、英國客戶數會是最多的,但是,紐約卻在 Panama Papers 的統計數據中完全缺席,難道不令人疑心嗎?

ICIJ 在 2014 年初的時候也推出所謂的「ICIJ境外金融解密資料庫」(ICIJ Offshore Leaks Database),當時宣稱要重磅爆料的聲勢與今日的 Panama Papers 恐怕不相上下,但實際上利用這個資料庫查詢的結果,卻發現相當多的境外公司資訊都是錯誤的。是的,我當然查詢過我所服務過的客戶的相關資料,但多半付之闕如,甚至有的以公司主要名稱為關鍵字輸入都查不到,當然,後來這個資料庫在業界被譏為笑柄,也沒有被認真看待,因為完整度以及資料即時程度也不足,資料庫能提供的資訊相當有限,而且無從對照背後的 raw data ,自然願意採信的人就不多。

本回 Panama Papers 目前看起來比較像是巴拿馬這所 Mossack Fonseca 律師事務所的內部資料被有心人士偷盜出來外漏,至於律師事務所留存的文件除了註冊境外公司所需要的基本證照之外是否還會包含這些公司持有人的「犯罪證據」?我不敢說有或者沒有,也不敢妄加揣測,但是 ICIJ 到底有沒有掌握這些證據以及願意公開揭露的程度到哪裡?(當然,這牽涉到證據掌控範圍以及記者們的勇氣到哪裡)會不會又像上一回 ICIJ Offshore Leaks Database 一樣無疾而終?則是我好奇的第三點,畢竟,只是說某某大老闆有成立境外公司,So What?台灣還允許境外公司股票在台灣掛牌上市哩,你有沒有買過 F 股啊?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Bridge] [非工商] 哥刷的不是信用卡,是鄉愁。



  這幾天把手上這張契丹航空聯名卡給剪了,雖說是「剪」卡,但此時金融服務已相當進步,不需要真的把卡片剪斷寄回,只需要打電話向客服人員申請即可。

  我為什麼要這麼感嘆地講這件事,因為這張信用卡是我在香港工作時候獲得的第一張信用卡。熟悉我的朋友們或許知道,我到香港工作後申請的第一張信用卡並非是美國運通,而是當時撥付薪水的渣X銀行,一個外國人在香港辦信用卡並非容易的事,香港雖然金融業遍地都是,但對於核給外國人信用工具還是得滿足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一共向渣X銀行申請3次信用卡,但卻是直到美國運通核給我這張信用卡後,渣X銀行才順利核發卡片給我,所以這張信用卡與其說是在港便利消費的工具,毋寧說是香港打工的身份象徵。

  最初這是一位在港工作已久的前輩推薦,一開始還覺得不是一般常見的 VISA 或 Master 卡,擔心可供刷卡的店家不多,但核卡後才發覺這背後代表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當時每個月至少要到香港機場報到幾次,除了飛到大陸出差之外,就是為了返回台灣休假,公司提供外派人員的機票數量有限,想多回台灣,就得自己出機票錢。外派的生活是很苦悶的,苦悶的生活多半誘發的是各式各樣的消費來滿足空洞的心靈,由於這張卡刷卡都能累積哩程數,累積足夠哩程數後就能換一張台港來回機票,也是因此,這張卡受到許多在港打工的台灣人喜愛,我們常常有一種錯覺,好像每刷一筆,就離台灣的家又更近了一步。


  哥刷的不是信用卡,是鄉愁。

[Capital] 羅胖與 Papi 醬

今天趁著吃晚餐的時間把這幾天羅友圈最火的新聞『 Papi 醬』的視頻都看過一遍,其實目前 Papi 醬的視頻並不多,要完整看完一遍大概只消花幾個小時的時間。我雖說不是第一次聽到 Papi 醬的稱號,但卻是第一次看她的視頻,看完只有一個感想—— Papi 醬簡直是中國版的宅女小紅

宅女小紅與 Papi 醬無論在內容以及走紅的模式上有著相當大的相似性,只不過羞昂本人自稱因為還在某公司上班,所以堅持不露臉以免影響工作及生活,套句宅女小紅的話來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垃圾山。」

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對日常的瑣事、可憎又可愛的身邊人犯些嘀咕,對方罪不致死也不致絕交,但沒找個管道發洩個幾句總是覺得心裡很不是滋味,羞昂與 Papi 醬很適時地提供了這樣的發洩管道與無厘頭搞笑的方式,女丑難得,迅速走紅。

羅胖與 Papi 醬的結合我想多數的羅胖腦殘粉都不會認為是羅胖為了貪圖 Papi 醬的粉絲數或點擊率,我看了截至今天晚上 Papi 醬官方微博的粉絲人數大約 790 萬人,就這方面來看,與羅胖的 600 萬用戶數差異不大,我所謂差異不大一方面是看在中國 12 億人口的群體上,區區 1~2 百萬的差異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再者羅胖的 600 萬用戶數已經成為可交易的類似證券化商品,本身已可為羅輯思維團隊帶來營收與現金流量,跟微博上可能是虛無縹緲的 790 萬粉絲有著天差地遠的分別。(話說羅輯思維朋友圈的粉絲人數才不過 240 萬人左右哪)




我認為羅胖選擇與 Papi 醬合作的出發點是為了填補羅輯思維這個品牌在市場定位上的空缺,羅輯思維這個品牌以及羅胖粉絲標榜的是愛知(智)求真,是一個以知識交換、傳遞而營造的社群體系,組成這個體系的份子是以消費知識...或直白的說以消費書本為驅動的核心,另外,我發現組成這個圈子的性別是以男性居多!

Papi 醬的粉絲組成份子我無法做精確的統計,但初步閱讀了幾篇微博文後,發現活躍的粉絲以女性較多。再者, Papi 醬的視頻內容仔細分析起來,內容事實上不包含任何知識,純粹是讓閱聽者「倒垃圾」的娛樂用途,用數學式來表示的話,簡直就是 - |羅胖|!用白話文來解釋的話:就是羅胖取絕對值後加上一個負號。就像閃電俠有平行世界裡的逆閃,把 Papi 醬當成逆羅胖未嘗不可。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垃圾山。

我無意去貶低 Papi 醬及其粉絲的意思,我要說的是,羅胖處理羅輯思維品牌調性假定是光譜上的一個點,那麼 Papi 醬可說是光譜上的另一端點,兩個端點的結合可以觸碰到羅輯思維目前接觸不到的客群,可能是女性、可能是不想下班回家還動腦筋研究南明怎麼滅亡的你我他。

作為一個極端的標誌,羅輯思維無法傾斜或拐彎去吸引原本就不是他目標客群的那些人,找一個完全與羅胖形象相反的人物加入,是一個相當合理(反正我是事後諸葛)的戰略作為。羅胖與 Papi 醬一個是男、一個是女,一個胖一個瘦,一個每回都很謙虛的說自己是死磕俠,另一個總要稱自己是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你說,這難道不像是『逆羅胖』嗎?更何況,會搞笑的美女往往比出淤泥而不染的女神更受歡迎,難道你不愛阿喜嗎?

其次來談談融資,據目前網路上查得到的資訊來看, Papi 醬獲得真格資本、羅輯思維、光源資本、星圖資本等共 4 個投資方聯袂投資了人民幣 1200 萬,估值有人說 3 億人民幣,也有人說 10 億人民幣,後者的估值還是虎嗅網宣告的,但無論估值是 3 億或 10 億,Papi 醬融資了 1200 萬反推佔其估值比率從 4% ~ 1.2% ,這樣的比率對這幾個投資方來說都低得太過於天使了,坦白說我覺得估值是有點誇大。

假設是真實的話,在這些知名風投進來之前,Papi 醬應該已經針對她的(網傳)經紀人做了 A 輪融資把多數股權出讓並且抬高了整體的估值。無論如何,不管估值多高都只是虛名,能拿到錢做有價值的事情、讓更多的人能觀賞美貌才女的作品才是粉絲之福。

最後,羅胖一開始賣了個關子要大家猜猜羅輯思維與 Papi 醬的合作模式,說實在我腦筋已經不靈光大概也猜不著,但我覺得也不用刻意去猜想,即便羅胖自己心中有底有方向,但他拋出這樣的話題出來讓粉絲猜,或多或少也是希望透過粉絲的「猜測」與討論之中,擷取一些製作團隊沒想到的、更有創意的合作方式,畢竟投了錢進去也得多靠粉絲幫忙支招把錢賺回來,這也是羅胖一直鼓吹的『互聯網思維』的一種方式不是嗎?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Balance] 誰該為你的成功買單?

本週的「吳曉波頻道」邀請到何飛鵬來談論『台灣該不該對大陸的錢說”不!“』,何飛鵬的觀點不見得完全正確,但其觀察我認為有其參考價值,何飛鵬觀察 到台灣的經濟發展靠兩種力量引導:一是國家政策引導,另一是一窩蜂的產業群聚效應。無獨有偶地,今天又看到一則業者要求政府指引產業方向的新聞,我想說說我的看法。

我工作的一小部分是試圖尋找一些政府的資(ㄅㄨˇ)源(ㄊㄧㄝ )以降低資金成本,看看能不能讓前端業務對客戶的報價上能多一點所謂的「競爭力」,這樣的動機是出發點,當然也期待能在政府的指引下能否找出產業的明日之星?未來的潛力客戶?寫到這裡你們會覺得這些產業類別會不會是夕陽產業?會不會是經營上相對辛苦的行業?事實上我發現,甚至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所謂「台灣之光」,這些名實相符的台灣之光甚至有著令人稱羨的高獲利能力,然後因為各項的補貼、專案、輔導措施,他們取得極為低廉的專案貸款,貸款利率尤有甚者甚至低於銀行的拆借成本,讓這些企業的稅前利潤率可以進一步提高,好似中華民國政府真的用這樣的方式砸出幾個台灣之光。 

要定義什麼是台灣的「戰略性產業」本身是一件相當主觀而且嚴肅的價值判斷問題,「戰略」兩字在對岸相當常見且常用,因為對岸把「戰略」當成「策略」來使用,它可能指的只是一個短期因為某種目的而結合的招數而已。台灣用字脈絡下的意義是相當嚴肅的,我們甚至有一部《戰略性高科技貨品輸出入管理辦法》,內容是生產或販售貨品牽涉到國防安全時候該如何管理(我真的不是有意要說廢話的),無論在對岸或是台灣的語境脈絡下,想像中的「戰略性產業」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它是牽涉國防安全的嗎?國家發展這類產業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向他國宣戰(笑)還是擴大就業?或者是像矽品、IC 設計這類外流會動搖國本的台灣核心技術?它是資本密集的行業嗎?它是難以向一般金融機構或資本市場籌資的行業嗎?這類行業是不是營運具有相當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呢?

我不知道這些行業在籌資、融資上是否存在普遍性的困難,因為事實上不缺乏某電商又獲得某創投、某大公司的投資、估值上看幾億之類的新聞,當然這很有可能只是生存者謬誤,但不是完全沒有融資管道的不是嗎?另外,其實工業局與國發基金早有「加強投資策略性服務業推動計畫」,台灣政府是有提供一些資源可以運用的。只是我依舊納悶的是,如果產業前景這麼看好,就算沒有國家的資本,民間的資本也會投入呀?另外,台灣是民主國家,怎麼人民老是要求政府要做一堆計劃經濟的事情呢?難道不會又想成為下一個政府補貼你稅、央行貶值讓你好外銷、國安基金買你股票讓你漲的「台灣之光」呢?凡政府補貼必有扭曲,而我們能接受經濟發展的扭曲到什麼程度?我們該為你的成功買單嗎?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Bridge] 百足之蟲



  楊副總看著桌上會計部剛送上來10月底結完帳的初稿,以及財務部送上來銀行借款續展的簽呈,眼看年底就要到了,他望著會計底稿上的損益數字,目光由上看到營業利益那一列就停住,今年公司的業績也勉強跟上軌道,對董事會應該有交代吧?楊副總心裡想著。

  報紙頭條上斗大的黑體字寫出他心中擔憂的事情:央行升息一碼!一早就命令財務部的幾個小嘍囉估算一下未來的利息費用要增加多少,一碼哪!加上明年預估人事成本的成長幅度,這家公司業績成長幅度可能得要再多加多少上去才能打平哪?楊副總一邊看著財務部的評估報告一邊暗自盤算著。

  「小李啊!你們銀行的利率最近能不能降一些?」楊副總拿起電話打給 H 銀行的業務。

  「報告副總,前幾天才剛把你們家的借款換單呢,早就跟你們陳小姐講啦,趁央行升息之前先議好利率,你看,未來三個月副總你都不用擔心利率會被調升啦!」小李總是很會說話,楊副總估量著才剛議好的利率大概也很難重議,摸摸鼻子再試試下一家吧。

  「張先生,今天央行升息,怎麼辦啊?還有沒有空間啊?」

  「副總,我們銀行額度的利率條件是機動調整的,如果要降的話我得寫簽呈簽到總行,如果順利的話可能要等下個月才能生效,副總可以等等嗎?有好消息我會儘快向副總報告」C 銀行的業務老張每回都給軟釘子碰,這次就姑且看看他能不能把優惠利率簽下來吧。

  「吳經理......」楊副總拉長了音調,「上次你送的蘋果很好吃」楊副總客套地開了場。

  副總無事不登三寶殿,小吳大概也猜出一二:「副總啊,你們家的借款下週二到期要續議喔,我已經通知你們財務部陳小姐送用印了。」「吳經理,你也知道我們公司的狀況,利率能不能降一點啊?」楊副總還是開口問了。

  小吳想了想之後回答:「副總啊,你看這樣好不好,央行才剛宣布升息,我們也有成本壓力,不然我跟你一人一半,央行升息一碼,我只加半碼上去好不好?」楊副總聽到利率沒有調降反而要升高開始覺得不滿,語氣急了起來:「吳經理,我告訴你,在你之前服務我們公司的陳經理在他任內一點利率都沒漲,怎麼換成你才不到半年就要漲我利率?你是要叫我們把不動產轉到其它銀行是不是?」

  小吳也急了「副總您不能這麼講啊,陳經理服務貴公司的時候央行正好在降息,利率當然不會漲啊!好好好不講那麼多,副總您都開口了,我去想辦法跟主管爭取一下。」

  掛上電話之後,楊副總還是很不放心,打了通電話給 F 銀行的楊總經理,電話接通後兩人像個老朋友一樣寒暄了幾句

  「老楊,升息之後銀行股應該會漲吧,還是你們民營銀行會賺錢,呵呵!」

  「楊副總,別挖苦我了,今天馬上就有一堆要求降利率的簽呈送到我這兒來哩,股價怎麼漲?況且,我們也不應該在電話裡頭講這些有的沒的,你今天有什麼事要我處理的?我們家的 RM 惹副總您生氣啦?」

  「沒啦沒啦!你們家吳經理很客氣,都很照顧我們公司,就是比較不會『變翹』,剛好今天在做交易的時候回想起,設定給你們銀行的不動產還是在楊總你任內的時候完成的,一時念舊,打來跟老朋友敘敘舊而已。」

  楊總與楊副總只簡單地聊了兩句,都是大忙人,通得上電話、點到就好。


  楊副總回頭繼續讀著財務部送上來的預估現金流量表,一邊把該簽出去的公文、簽呈都簽完,他知道他這通電話幫公司節省了不少利息費用,畢竟當負債比營收還大時,節省一碼就是幫公司的利潤多增加0.25%呢!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Balance] 《手術台上的日本》(二) - 病徵與藥方



  前篇提到,我認為這本書總結了西方視角中的日本,歸納出 5 點西方人眼中的日本問題:

  1. 大男人主義扼殺經濟成長
  2. 一千兆日圓的怪物(高昂的債務)
  3. 用人唯親(裙帶資本主義)
  4. 加拉巴哥效應 / Galapagos Effect(鎖國與隔離主義)
  5. 凱蒂貓外交(可見不是只有台灣男人討厭無嘴貓)


I. 現任首相安倍晉三所射出的多支箭之一,就是要建立女性職場無歧視的「女性經濟學」,女性在日本職場上有多弱勢?書中給出一個很強而有力的統計數據:日本職業婦女生育小孩後,將近70%的女性會辭職在家帶小孩。意思是說,職場幾乎是男人的天下,養家的責任可說是全數落在男人的肩頭上,當那些可能、應該、一定有生產力的女性勞動力被束縛在家中,就像是「用一條腿跑馬拉松」(作者的比喻),怎麼可能跑得快?

  過去女性如何在日本職場上被歧視、被壓抑我可能不甚瞭解,書中也提了相當多的案例說明女性勞動參與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可以扮演什麼樣重要的角色,這些都按下不表,可以舉出的案例相信不少,君不見酪梨壽司以及看日本的黛博拉擁著高學歷,卻選擇在家裡當家庭主婦做個譯者、部落客?這其實背後更嚴重的問題則是人口與出生率的隱憂。

  人口紅利可能已經是經濟發展理論中很古舊的命題,但現在無論在日本、在中國、甚至是台灣,出生率下降都是上自政府高層下至黎民百姓都意識到的問題,而且人口問題就像植樹一樣—『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廿年前,其次是現在』。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生育率逐年降低形成的因素相當多,譬如中國曾有一胎化政策、台灣則可能是高房價,而作者認為,即便是在 A 片大國的日本,年輕人寧可跟二次元的女朋友約會,也不願、甚至難以跟現實生活中的女性繁殖,因為...他們對於未來的經濟沒有信心,擔心無法扶養下一代。


II. 膨脹的債務一開始是低利率環境造成的,凱因斯經濟學告訴你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給,微幅的通貨膨漲產生的貨幣幻覺可以刺激民間消費,進而讓內需回復。可是,凱因斯也說有所謂的流動性陷阱(Liquidty Trap)呀!日本一開始的景象就像是掉進了貨幣市場利率為 0 的陷阱當中,它可能不是個均衡點,因為實質利率為負,資產價格開始快速膨脹,東京房價飆到天價之後又應聲跌回谷底,與其說這是一個貨幣市場的均衡,倒不如說這是個奇異點(Singularity)、是個貨幣市場上的黑洞。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產生了幾個現象讓我看了怵目驚心,首先是所謂的「小氣鬼經濟學」(Scroogenomics)。安倍上任之初放任日圓大幅貶值,以期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刺激出口讓企業獲利,希望企業獲利之後能為員工加薪、刺激更多消費。日經曾經對多家上市公司的財務主管進行一份調查,發現企業手上握有許多現金,卻寧可保留在資本支出與研究發展,就是不願意調高員工薪資,我們可以想見的,就是企業因利潤累積的資本囤積在資本家手中,勞工階級成為服務資本(工廠設備)或是資產(土地房價)的工具人,本身無法蓄積利潤。

  本國貨幣貶值後,為了維持高額的外匯存底並且規避風險,日人再用外匯存底購入美債,進而落入美元陷阱。台灣何嘗不是這樣?政府、央行為了維護某些企業的「出口競爭力」,透過貨幣貶值提高了國內資產價格、加大貧富差距,用全民的福利去補貼特定產業乃至特定企業的「競爭力」(其實只是帳面上的利潤率而已),書中舉的日本企業例子是 Sony ,舉了一個今天看來啼笑皆非但卻真實地令人想哭的產品開發—「智慧型假髮」(SmartWig),頗有近來宣稱智慧衣的穿戴式裝置,而這些研發與投資都無法再為這個死而不僵的企業送葬,因為他們無論是損益表的帳面抑或是股價都還可以維持高檔。而台灣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我實在不忍舉例。過度貶值的貨幣、以及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最後換到的是掉入一個又一個貨幣市場的黑洞、小氣鬼經濟學的黑洞、以及美元圈套之中。


III. 用人唯親的裙帶資本主義不是日本的專利,我不需要說太多,但是我想說的是:難道歐美就沒有嗎?如果有的話,為什麼這樣的問題在日本、在中國、台灣則顯得這麼嚴重?


IV. 加拉巴哥效應是達爾文學說的引伸,日本人英文不好不是新聞,近日還有歌迷面對瑪丹娜問會不會講英文無法回答的窘況發生。但是英文講得好不必然代表比較國際化,日本有其迷人的文化,不需要過度服贗西方的價值觀,作者舉了一個相當生動的例子指出了西方人的偏見以及造成這樣偏見日本人自身要負的責任與問題,電影《藝伎回憶錄》中,整部電影卻是在談論日本特殊的文化,而三個女主角章子怡、鞏俐、楊紫瓊卻分別是中國籍及馬來西亞籍,難道完全沒有日本女演員有能力擔綱演出嗎?不是的,而是龐大的歐美電影市場並沒有太多讓他們記憶深刻的國際級日本女星,小雪是我們認知的日本美的典型嗎?作者藉由這部電影點出了日本對於自身文化的自信程度不足、行銷力道也不足,導致西方對於日本的先入為主觀念盤據了好萊塢的意識形態,即便這可能是誤解。(並不是亞洲人都長得一樣呀!)


V. Hello Kitty Diplomacy 其實望文生義,就像是一隻 Kitty 一樣:溫馴、乖巧,但沒有嘴,甚至可能沒有腦,像是首相安倍一邊參拜靖國神社,一邊發表聲明說一定不會再發動戰爭,有意無意地挑釁鄰近國家的神經,作者對這樣的舉措不假辭色地批評,認為安倍內閣除了經濟沒搞好之外,外交也搞得一團糟。



  剖開日本的肚子可能發現多處病灶,失落的廿、卅年可能已經讓內臟的出血孔多到不可勝數,甚至還有人認為他找到了日本經濟失落的聖杯,我認為這些看問題的角度可能都是對的,因為任何經濟體本身就是有成千上百種面向可以分析,分析後也可能有上百個醫師針對這些病徵開了藥方,有些有效、有些還待觀察,日本是亞洲的一面鏡子,它曾經引領亞洲的經濟起飛(雁行理論),當然也可能提前預示亞洲諸國的衰落,看看日本的經驗,它已經昭示了台灣未來的發展路徑,台灣已經日本化了,現在的我想知道的,是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日本做了哪些錯誤的事情我們可以避開、又做了哪些正確的舉動我們可以學習。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Balance] 《手術台上的日本》(一) - 現象



  首先讓你猜猜,有個國家,每年都在喊經濟不景氣,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想了很多方式想要扭轉經濟的頹勢,政府試過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給,利率低到近乎於0,依舊沒辦法有效刺激內需,心一橫,再試試看讓貨幣大幅貶值吧?這個國家的工業產品還算優良,增加出口促進外銷。國內投資不振怎麼辦?政府來帶動,政府舉債投資吧,反正利率是0,公債到期只要能夠繼續發新債還舊債就好......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怎麼還不見起色呢?攤開經濟結構一看,各種官商勾結、貪污腐敗,集團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富可敵國,獲利創新高的同時,勞工的薪資水準卻不斷下降,但是隨著貨幣供給攀升,國內資產價格不斷膨漲,房價屢創新高,年輕人望房興嘆的同時,生育率也減少,這個國家終於步入老年化社會,老年人把持了經濟跟權力......問題一籮筐,國內外的專家都提出許多解方,國民卻越發無所適從。

  如果不看本篇文章的標題,你會猜想這是哪個國家呢?這個國家現在是日本,未來也可能是台灣、是中國、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這也是作者 William Pesek 破題時就點出的,全世界都害怕日本化,中文書名《手術台上的日本》描述的是日本的現況,但英文書名《Japanization》則是點出了西方人的憂慮。

  日本失落的二十年的成因與起源說法有很多,撇開陰謀論不談,多半是以美日「廣場協議」伊始,日本步入失落的十年、二十年,而現在看來即將三十年,而以日本馬首是瞻的亞洲諸國,近年也因各種因素逐漸步入日本的後塵。日本失落的三十年,除了在民生經濟上對日本國民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外,某種程度也狠狠地打了凱因斯學派經濟學一巴掌,總體經濟理論在這個地方彷彿都無效了。

  這本書在我看來是2010年後,西方人對日本問題的一個總結,是帶有西方人主觀意識的看法,這並不是說作者 William Pesek 講的沒有道理,也不是說日本在地觀點比較正確,而是我認為這問題已經沈痾將近三十年,各方都有各方的觀點與道理,但卻似乎沒有真正能救亡圖存,逆轉頹勢的有效方法,彷彿是手術台上的病人,找了十幾科的醫生大會診,各自開藥方,抗生素打了兩輪,肚子上剛開的刀才縫合,現在換腦外科上場。作為一個台灣的讀者,其實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研究起源或是針對現況去提出建議或藥方,其實好奇的是,這段時間裡,日本發生了哪些事?政府的舉措是哪些?哪些做錯了?哪些又做對了?畢竟,難道你不覺得本文首段裡描述的情境,某種程度很像是台灣社會?然後你再看看三十年前、強盛時期的日本,是不是很像今天的中國?中國會不會重蹈覆轍?

  先從現象開始講起。

  《手》書從金融業開始講起,1997年間,成立將近百年的山一證券宣告破產,被視為是日本政府接受奧地利經濟學說「破壞性創造」的象徵,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對於金融業採取「護航制度」(Convoy System),由大銀行保護弱小的銀行,寧可讓大銀行承受、吸收合併一些中小型的銀行,也不會輕易讓銀行倒閉,銀行是日本經濟的安全防護網(想想《半澤直樹》跟劇中主人翁賦予自己的使命感),政府對銀行紓困,銀行就繼續讓企業生存,這是不是很耳熟能詳呢?記得台灣曾有所謂的「三挺政策」嗎?(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員工)

  可是這樣的施政方針到底帶來了什麼後果?書中提到 Brian Reading 出版的《即將崩潰的日本》(Japan: The Coming Collapse)提及的鐵三角關係:由政客、官僚、大企業所組成的「聯盟」,每一方為了金錢而交換好處。由於實體經濟並沒有多大的增長,於是這些組織轉向財務操作獲取利潤與報酬,他們運用「財術」(Zaitech)到處投機炒作,炒作的結果是標的資產增值、公司利潤大增,更有誘因進一步操作財務槓桿,作者下了一個結論:「財務 + 技術 = 爛帳」。

  再加上零利率的金融環境,這些政客、商人,對於容易取得的低利貸款上癮,貪得無饜的他們還會要求更多,幾近零利率的銀行資金提供了財團零成本的資金,而日本人高度的儲蓄率,則源源不絕的奉上扼殺人民自己的彈藥,憤世嫉俗的 William Pesek 用了一個可能是金融業內人士才比較有共鳴的低 pH 值比喻:伊斯蘭銀行。

  William Pesek 是這麼說的:

  『全世界的銀行體系都伊斯蘭化,而且難以回頭。伊斯蘭法禁止貸款或存款算利息,還蓋好龐大的基礎建設,協助包括波斯灣石油大亨這樣的客戶。日本央行、聯準會,與其他中央銀行提供無息的貸款,是不是有點剽竊的意味?美國總統尼克森於1971年回應傅利曼(按:應該是 Milton Friedman),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諷刺話:「我們現在都是凱恩斯主義者。」到了2009年,我們已經都變成伊斯蘭銀行家。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Balance] 《沒島戀曲》



或許革命街頭運動就像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它可能發生在某一年燠熱的暑假,可能因為不小心牽到了女孩滿是沁汗的手,刺眼的陽光從高樓大廈的縫隙中篩了下來,你瞇起眼想看看馬路對面的號誌燈號...而自額頭淌下的汗水卻將眼鏡沖滑到鼻尖,你試圖用另外一隻手推了推眼鏡,然後回頭望向那個女孩,想確認指尖傳遞而來的幸福是否真確地在這一刻發生,而可是,那不過是盛夏暑氣高漲的海市蜃樓。

多年以後,當你回想起那年期末考完放暑假的下午,你想不起來那個女孩的長相,頭髮是長是短?她後來被哪個同學朋友給追走了?於是你只記得的,卻是那海邊灌木林的鳥叫聲、海浪聲、還有樹葉吹動的聲音,還有那段讓你當作下酒菜的盛夏記憶,旋轉、旋轉,像個漩渦,都攪在一起吞食了你。

陳寶珣的這本《沒島戀曲》可說是被捧上了天,從書頁上的介紹以及網路搜得的資訊才得知,作者陳寶珣曾經是記者、是紀錄片導演,雨傘革命號稱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街頭運動,它的歷史地位未明,按理說陳寶珣有更能完整保存這段記憶的工具與方式,可他卻選擇用相當文藝的、有點曖昧地敘述了這段歷史。

故事的主線相當零散,約莫是一群男女一邊談著戀愛,一邊懷揣著滿腔的熱血,要為香港的『文明』、城市的未來盡一點心力,書中的角色都沒有全名,全部以如:阿初、小馬、小花傘之類的暱稱稱呼,好比每個走上街頭、睡在金鐘、旺角街道上的進步份子,沒有名字,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

每個人都經歷這場運動的少許的一部份,他們有時候推著群眾走,有時候被警察推著走,更多的時候,他們被這時代推過輾過,翻來覆去、斷簡殘篇,不知道該怎麼擷取事件的真實。

用這樣文藝腔的體裁暫時作為這段歷史記憶的留存方式是浪漫的,也是短時間內最好的方式,讓人想起電影《頤和園》,那可能是一段巨大歷史微縮後的隱喻,抑或不是?誰知道呢?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這段話出現在書本51頁的插圖下方。像是愛上了一個讓你義無反顧的女孩,我可以為你擋死。

愛情故事是包裝,這本書包裝得很彆腳,因為除了主人翁(作者)對香港這個城市的孺慕之外,故事主人翁談的卻像是中學生青春期荷爾蒙過剩的小情小愛,而浪漫而狂熱的政治理想也隨著滿溢。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當他們播放孫中山在1923年在香港大學的演講錄音:

  『我的革命思想,從香港得來......

這段演講,將整個雨傘運動升高到神聖的高度,彷彿新的國家又將誕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是啊!孫中山當時講的應該是帶有廣東話口音的英語吧?那是香港人再熟悉不過的口音,而今廣東省講廣東話的人越來越少,彷彿香港將與近百年前的國父孫中山共同保留粵語的文明,有什麼比搭上孫中山作為雨傘運動的代言人更好呢?可是,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孫中山的另一個外號「孫大炮」?那個為了募款、為了革命什麼好聽話都講得出來的革命家?

另外關於中國,那個藏在特首梁振英背後的、所稱的母國,作者嚴厲而批判的筆鋒是這麼寫的:

  『一個黑心的慈母,對某個民族而言,既對立又統一,因為他們的母親以嗜血聞名,在殘忍的中國的歷史當中,血代表愛,以見自己兒子的血而得慈母之名者,多不勝數,有人甚至在兒子背上刺血淋淋的大字,以此而得後世推崇。即使是以愛國之名也好,或以只愛自己之名也好,她應當是個變態的,這個變態國度母愛泛濫,非見血不可;偏偏一個文明的公敵,竟要裝扮出一張慈母的臉。
再一次試圖把雨傘運動與六四運動隱晦地畫上連結線。

而終於激情過後,駐紮在大馬路上的營帳、神壇都被拆下,換過歡呼聲不過一剎,
十條行車線的夏慤道,神殿的壇被撤了,眾人在這裏見證過的神跡,立過的約,一一被死氣和懸浮物掩埋了,祂變回它,一條條灰黑的石屎路。現在,它只乘載各式冷冷的車輛;可同時它仍然是祂,祂已以一條道路之身封聖,在中外道路史上,絕無僅有。

直到最後,胡琴咿咿呀呀拉著,拉過來又拉過去,激情過後,故事說盡,你會憶起滿是汗水浮動在空氣中的味道,遠望九龍巍巍的獅子山,山前山後,到處繁花似錦,而你終於想起那個女孩的臉,和你無意間牽住她手時候湧上腦頂的悸動,大概這就是戀愛了吧。


補記:讀這本書的時候正巧聽須川展也的演奏,雖然跟本書沒有太大的關聯,但曲子實在美得令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