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Balance] 《北京折疊》




(電影全面啟動劇照)


中國女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折疊》獲得本年度科幻文學大獎雨果獎中篇類首獎,作為一個不是很認真的科幻迷,我也湊熱鬧般把這部小說看完。小說本身篇幅不長,閱讀速度快的人大概半個小時左右大概可翻閱完畢。

故事的情節沒有太多的轉折,是以多數評論文章都能在幾十字的篇幅內介紹《北京折疊》的故事梗概,主要的重點在於故事背景的設定—也就是篇名的由來。

北京市為了解決人口過多產生的居住問題,以及工作職缺過少產生的失業問題,在北京六環內建造了可以將城市分成三層空間,三個空間依照中央的規劃依 48 個小時為單位,分時段露出地面讓各層居民得以活動及工作,其他時間,整個城市則可自動折疊收入地面,並以催眠氣體讓居民沉睡,等待下次露出地面。好比我們平常打開、收折一本立體書一般。

小說全文可在網路上找到,豆瓣閱讀開放全文免費,連結在此。如果要看評論或分析,端傳媒轉載了林品的「《北京摺疊》的階級時空,與我們無工作的未來」一文,是相當完整的社會學分析及評論。

故事本身就是具象地在敘述階級差異這件事,也毫無懸念、著無庸議透過各種階級不平等的明示、隱喻陳述劇情。階級與三層世界的存在就像是一塊三層蛋糕,作為小說的體裁,主角的功用就像刀一般縱向剖開三層世界/蛋糕的縱深,揭露階級差異的現實,也不枉費作家為主人翁取的名字「老刀」。如果維吉爾(Virgil)是帶領但丁走過地獄的嚮導,老刀就是那個引著讀者試圖穿越階級壁壘無功而返的烈士。

小說受限於篇幅無法有太多的鋪陳與隱喻,多以直白敘述例如城市折疊的機制、不同階層居民收入與生活條件的差異等等,使得這部小說變得極易理解,便於套用現成的理論進行分析,也因小說點出了中國大陸現行的現實,而不是空想出來的可能情境,引起了相當大的共鳴與討論。

雖然許多評論對本部小說在人物塑造及情節鋪陳上多有過於扁平和簡化的批評,只能說一個以文載道的小說能夠喚起讀者生活上的共鳴,並對自身所處的環境產生關懷,依舊不減小說成為傑作的地位。

可以分析這部小說文本的角度很多,我無意再去解構或分析小說裡的是與非,只想提出幾個因這部小說引發的生活經驗。小說設定北京六環內的土地被改造成折疊城市,但北京市不只六環,意思是居住在七環以外的居民仍能正常生活,他們有些人就在外環的繞城高速路上看著這座城市日復一日地翻轉折疊,但人既然能遠離六環內過正常的生活,為什麼偏要擠在折疊城市內忍受被上層階層的人剝削呢?

以台北市的例子來說,我們常戲稱的「天龍國」、「蛋黃區」所謂的大安區,也仍是有像是信維市場這樣的低度發展區域;或者以香港的例子,過去的香港有九龍寨城,近代香港則像是尖沙咀的重慶大厦(其實這幾年整修過已經好很多了)或是香檳大厦,它們被折疊在城市最熱鬧繁華的地段,像是遊蕩在繁華世界裡的幽靈。而城市裡底層的受剝削的人為什麼寧可接受每輪長達 40 小時「被消失/催眠」的時間,仍要留在這個明擺著剝削他們的第三空間內?菁英階層沒有勞動階層無以維生,階級與階級之間竟是這樣彼此豢養著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