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小說/電影《大賣空》那樣,金融市場的動盪往往來自於一些動見觀瞻的金融領袖的一個念頭,也可能是你從沒想過的經濟變數的細微變化開啟序幕。
2007 年那年,金融海嘯的浪潮逐漸高漲,當時擔任美國財政部長(U.S.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也是本書的作者鮑爾森(Henry M. “Hank” Paulson)在 G20 峰會舉辦的飯店裡私下會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兩人在房間的陽台上共進早餐,商討中國資本市場改革以及匯率改革,周小川一反在先前的樂觀態度,向 Paulson 說明他的憂慮。
周小川提到當下的中國人民因為看了一本滿懷經濟陰謀論的暢銷書,因此對於由老美倡議的金融改革方針充滿了敵意與不信任,周小川憂心這樣的氛圍下,著實不容易推動金融改革。
Paulson 在這本回憶錄裡頭沒有對這本書表達太多個人意見,只是有點不屑地難以置信,雖然老美也知道這本書,但畢竟沒人拿一本相當於《達文西密碼》等級的陰謀論述來作為否定老美遊說中國的反面論證。
是本你我耳熟能詳的書,它叫《貨幣戰爭》,好傢伙!
香港,進入中國的渠道
這當然不是 Paulson 第一次跟中國打交道的經驗,Paulson 這本《與中國打交道》雖說是他這 20 年協助高盛(Goldman Sachs)開拓中國市場,以及作為美國金融領袖與中國金融領袖交往間的其人其事,而這若干年,正好也是見證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年代,且由於他的個人身份,無疑是以老美精英階層的視角俯瞰中國金融現代化的進程,並且用一個個的指標案件標誌他生涯的里程碑。
多數西方人要跟中國做生意,通常會先從香港開始。當時 Paulson 是高盛投資銀行部的主管 ,負責大中華區的投資業務,首站也從香港開始。
既入廟堂每事問,必也得先拜見香港首富李嘉誠父子,李嘉誠給了他一些入門的建議,高盛也很快地完成他們在香港的第一筆重要交易,把星空衛視(Star TV)賣給媒體大亨 Rupert Murdoch。
中國電信 IPO
但真正打響高盛以及 Paulson 名聲的,還是中國電信的 IPO。這家在上市後更名為「中國移動」(0941-HK、CHL-NYSE)的中國最大電信業者,上市的過程也是一段曲折離奇的精彩故事,或者更曖昧地說—這是個帶有「中國特色」的 IPO。
這家現在改名為「中國移動」的中國電信公司,使用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移動通信規格 TD-SCDMA,是中國自己制訂的 3G 通信規格,任何其他地區的手機進到它的網絡裡,都只能降頻到 2G 的網速,所有的手機品牌,都得特別針對這個特殊規格再開一條產線。這是家除了公司名稱冠上「中國」之外,連骨子裡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電信公司。
中國電信在港上市,是朱鎔基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時期,為了實現經濟改革的樣板,過去中國的國有企業簡直像是個大宅院,只要一朝考上公務員,在國有企業中任職,除了這輩子不再擔心經濟收入外,集團企業內除了本業業務之外,甚至有的還成立農畜牧關係企業供應國企員工伙食,這比台灣的什麼台電勵進餐廳提供的服務要龐雜得多,員工從搖籃到死亡,衣食無虞,甚者還能世襲罔替。
正是因為國有企業雜亂無章的轉投資事業,要將非核心資產剝離,再將集團控股架構重組,迎合西方資本市場的監管與喜好,本身就是極艱鉅的工程。
在這回的交易中,Paulson 認識了一個他在書中推崇備至的「銀行家」(或者應該說是公務人員吧)王岐山。
當時的王岐山擔任建設銀行行長職位,建設銀行與高盛的競爭對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合資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中金」。王岐山受到朱鎔基的指示辦理中國電信的上市工作,但他卻繞過合資夥伴摩根士丹利找上 Paulson 代表的高盛,來擔任 IPO 的財務顧問工作。
這當然是個匪夷所思的事情,並不是因為高盛的方案比摩根士丹利高明,而是摩根士丹利沒猜出王岐山的意圖,王岐山與朱鎔基在某種程度之下,仰賴透過中國電信在香港與紐約證交所兩地同時掛牌,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強烈民族自信心,好讓西方人知道:中國的國有企業擁有並不亞於世界頂尖企業的獲利能力,也能運營一家國際頂尖的投資銀行(中金)。
而可是,摩根士丹利在這個面向上犯了相當嚴重的錯誤,阻斷了中國人實現中國夢的路,也陰錯陽差地把這筆生意「讓」給了高盛,成就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中國企業 IPO。
那一年,是 1997 年,是香港回歸那年,中國的人民要站起來了!
香港回歸中國,7 月,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搭船從維多利亞碼頭離港,象徵主權正式交還中國。10 月,中國電信正式定價 IPO,定價是這個行業的大事,所有參與上市交易的金融從業人員無不慎重以待。
Paulson 回憶道,亞洲金融危機襲捲香港,在中國電信 IPO 那天,港幣遭到襲擊大幅貶值,原本悶熱的香港在那天竟然下起傾盆大雨,似乎是戰爭號角響起前最壞的兆頭。
中國電信的股價在掛牌之後一路下跌,中國人彷彿小孩子打破盤子還要念一句「歲歲平安」那樣,為了吉祥、為了面子還要死撐著說吉祥話。終於,股價反彈一路上攻,到年底已經上漲了 26%,如同中國電信的港股代號 0941,九死一生!
中國的銀行改革
或許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的 IPO 很是成功,然而,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層面廣泛,日出雖然天晴,然而卻還有不少爛攤子要收拾。
中國政府為了解決銀行的壞帳問題,總共向四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注資 2700 億人民幣,使其資本適足率提升,但仍然有相當龐大的壞帳不知如何處理。
周小川設計了幾個方案,朝向兩個方向進行金融改革,其一打算釋出一部分的銀行股權,引進民間資金注入,充實資本。中國銀行(香港)的 IPO 案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在此要跟業外人士解釋的,中國銀行(香港)是中國境內的中國銀行在香港的子行,今年是中國銀行(香港)成立 100 週年,中銀(香港)的總行是那把貝聿銘設計的一柄插在香港島上的巨劍,時至今日依舊是香港島上最有特色的建築物。
中銀(香港) IPO 案依舊是朱鎔基推動經濟改革的樣板之一,這家在香港三大握有貨幣發行權利之一的銀行,依舊是由 Paulson 及高盛操刀。
它原先不單只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的子行,前身還包含多家公營、民營銀行共同組成的聯盟,歷經多次調整,最後統合成為中國銀行(香港),在香港掛牌上市。
其二,分別針對四大國有銀行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用來接收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讓國有銀行維持一個看似乾淨的資產品質好面對市場,實則只是把它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人民銀行接著收縮了銀行存款與放款利率的定價權力,銀行提供給存款戶的利率偏低,而要從銀行貸款出來的利率又是將近是公定價的基放利率,此舉確保了商業銀行幾乎穩賺不賠的地位。
周小川盤算著,讓持續獲利的銀行體系,來回補壞帳的深淵,這麼一來,雖然犧牲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但換取時間,直到銀行體系足夠強壯得以承受。
周小川盤算著,讓持續獲利的銀行體系,來回補壞帳的深淵,這麼一來,雖然犧牲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但換取時間,直到銀行體系足夠強壯得以承受。
如今,中國工商銀行無論在市值或是資產規模,都超越了過去的國際大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成為宇宙第一大行。其他三大銀行,也都發展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巨大量體,銀行業的獲利甚至超越所有中國上市公司獲利數字直接加總。
這種犧牲民眾利益補貼單一行業的方式自有支持與反對者,而改革發展到如今成長軌跡究竟與歐美的民情不同。Paulson 也指出這樣頃國家之力擴張發展陷入了瓶頸,使得中國無法再有超越先進國家的續航力,落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隱藏在強盛中國的底下的陰影,就像 Paulson 在中南海首次見到朱鎔基,他穿著體面的衣服會見外賓,坐下的時候,Paulson 瞥見他褲腳露出短短一截的秋褲頭,他說,那是生活在物質豐饒的美國人無法體會的務實,即便,這看起來真的很蠢。
關於書本
彷彿所有關於描寫中國政經情勢的書本都得使用黑色作為封面底色,然後配上灰白的雲霧效果,彷彿是在揶揄中國的霧霾,這讓我想到《野心時代》。
台灣版的《與中國打交道》由時報出版社出版,香港版則比台灣早發行,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台灣版顯得心虛許多,書中除了版權頁之外,全書沒有一處介紹譯者是誰,除了沒有簡歷之外,連名字都沒列示,料想是直接拿香港版編排後就印了吧。
書中提到的許多香港上市的中概股,我或多或少都曾研究過,是故讀起來相當親切。跟中國人或中資企業打交道已是我們這輩台灣金融從業人員都會面臨的經驗,雖然本書評價兩極,我傾向推薦金融從業人員可以一讀,裡頭有很多寫得如同小說般精彩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