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Bridge] 《與鯊魚游泳—深入倫敦金融圈的秘境旅程》



作為一個在外人泛指為「金融業」的從業人員,看到這本書最大的疑惑,便是作者為什麼要針對倫敦金融城裡的投資銀行從業人員進行田野調查?並且用了《與鯊魚游泳》這樣的書名(英文書名也是《Swimming with Sharks》),是出於好奇?職務上的必須?還是為了咎責?

這是一本始於 2011 年、終於 2013 年的寫作計畫,作者 Joris Luyendijk 是一名荷蘭籍的記者,透過與號稱上百名倫敦金融從業人員的訪談中,以外行人的角度逐步解構金融業—特別是投資銀行圈—的行業生態。作者進行這個計畫的部落格文章,可以在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網頁上讀到

2011 年是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經濟大致回穩的年代,許多在金融海嘯裡被裁員解僱的人陸陸續續回到工作崗位,當然也有些人因為有了高額退休金,得以過著悠閒的退休生活。無論業內、業外人士,開始了回顧、反省這場災難成因與追蹤。

例如書中多次提到前高盛(Goldman Sachs)的執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我實在很不喜歡這種翻譯法)Greg Smith 在 2012 年投書紐約時報的著名文章《我為什麼告別高盛》(Why I am Leaving Goldman Sachs),彷彿靈魂與金錢總是無法兼得。

不少也讀過這本書的同業朋友讀完後幾乎都有相似的感想:「啊!原來我做的工作這麼討人厭啊。」但多數人卻也沒有打算辯駁的意思,畢竟金錢是使人異化(alienation)的元兇,更何況是專門從事買賣金錢的行業及從業人員?

雖然金融海嘯的 Ground Zero 及重災區是紐約,然而身為全球金融中心前三名的倫敦自也無法置身事外,透過 Joris Luyendijk 的筆,我們發現全球的(投資)銀行人似乎有許多共同特質,如同全球化下自由流動的資本,流淌在世界上每個(投資)銀行人的血液之中。

其中倒是有幾點可以與大家分享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Capital] 《銀光盔甲》



一大早就有朋友傳這本新書訊給我。

我曾經只有那麼一回跟著當時的主管與當時還是德意志銀行台北分行總經理吳均龐在同一會議室開會,印象中就是個一直對你笑讓你心裡發寒的「奸商」,吳總可以上一秒還在跟你說笑話,下一秒就正色問你極為尖銳的敏感問題,令人難以招架。

當時我買了他寫的前一本書《Money Game:金錢遊戲》,得知吳總是台大交響的大學長,多了點親切感。這本書雖然是第三人稱觀點的中篇小說,但是可以讀得出來,內容其實是吳總個人從業的經驗回顧,以及故事主人翁「程風」如何對付職場上那些混蛋(主要是歪國人)的手段,闡述美式資本主義下的金錢及職場遊戲規則。

從事企業金融工作的好處之一,就是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面對金錢、資本,人類異化或反制的故事,有的感人、有的令人無言,多數的時候沒辦法說,剩下的,只好等退休的時候再講,就像這本《銀光盔甲》

這幾年台灣的銀行業開始變得動蕩不安,不少年齡還不算老的前輩申請退休,除了因為資金氾濫使得傳統銀行業務變得沒有辦法像過去一樣好賺之外,日益提高的遵法成本使得大部分的從業人員發現,從事這個行業,除了錢難賺之外,還挺容易被抓去關。這或許一個外商銀行的(前)總經理經年累月不得不隨時隨地提防謹慎所培養下來的行事習慣。

後來又有一次機會又因為某一案件必須與德意志銀行進行交易,但三方對於某個交易風險掌控點多所爭議,據說後來是在去電給吳總經理,得到不會出賣交易對手的承諾之後,這場交易才得以順利完成,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一言重萬金吧。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