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Balance] 互聯網上的雪楓音樂會

  羅輯思維本週代班的人是中國知名的樂評家劉雪楓老師,雪楓老師在羅輯思維的「得到」 app 中也主持一個「雪楓音樂會」專欄,每日介紹一首古典樂曲,我是訂戶之一。

  羅輯思維節目過去的取材以歷史與商業乃至經濟學主題為大宗,這次算是首次以音樂這類文藝題目,就我作為一個觀眾,雪楓老師講談的方式並不算太高冷,內容也算是點出作為一個愛樂者的經驗建議,但這集節目目前看起來惡評不少,視頻及音頻節目都在昨天(7/7)晚上 8 時左右上線,經過 12 小時之後,作為首發平台的優酷有約 8 萬人次的點擊、喜馬拉雅 FM 則有約 6 萬人次的閱聽及下載,無論視頻及音頻節目底下的留言,多是「聽不懂」、「聽不下去」、「無聊」......乃至惡毒的字眼也不缺。

  但反觀「得到」專欄的訂閱戶數,訂戶數第一的「李翔商業內參」調動了馬雲、雷軍等中國商界霸主等級人士背書,目前擁有 6 萬多的訂閱戶數,羅胖自己背書的「樊登速讀」以及「前哨 王煜全」僅有大約 1.5 萬人上下的訂戶數,而最少在羅輯思維平台被提及的古典音樂主題、也沒啥大腕背書推薦(目前主要是徐小平、譚盾等)的「雪楓音樂會」卻有了 3 萬多人的訂閱。對比代班這集節目的反饋,這樣的結果著實令人感到矛盾。

  劉雪楓在華文世界愛樂者間的知名度相當高,我認為「雪楓音樂會」的訂戶數能在短時間內、無額外宣傳的情況下達到這麼高的訂戶數,多半是雪楓老師自帶的粉絲,衝著雪楓老師的名氣而來的訂戶,而非羅輯思維既有的粉絲。

  假設我是羅輯思維本集節目的策劃,我或許會認為雪楓老師自帶的粉絲夠多,「得到」專欄的訂戶數已經超出預期,本集節目不必以銷售為導向,應該早已立於不敗之地,但我們怎麼理解雪楓老師代班的這一集及其低於預期的效果?

  1. 從受眾的面向來看,羅輯思維的觀眾/聽眾是以獲取知識為導向,古典音樂乃至音樂藝術卻是一種「無用之用」的...物品?知識?
  2. 從內容來看,雪楓老師在影片中有段帶有性別偏見的政治不正確,認為女生不適合聽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馬勒(Gustav Mahler);以及認為愛好古典音樂是一種高逼格、階級水平高人士的活動的階級意識。


  這兩點我想應該都是實情,也是多數人不愛這集節目的原因。但其實雪楓老師倒是相當「真誠」地反映了一些現實,理查史特勞斯與馬勒的音樂確實也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無論對男生還是女生。雪楓老師特別帶到了一點,就是在互聯網時代,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讓人理解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的存在,藝術往往作為社會的對立面才有其生存的價值,它常常必須與群眾區隔開來,才能顯示出藝術的獨立性以及價值,也造成門外與門內人中有著巨大的鴻溝。

  也正因為藝術本質上的一種高冷的存在,使得古典音樂在推廣方面不適合大規模的推廣,也無法用「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聽莫札特的音樂會變聰明」之類功利式的推銷方式,因為音樂本身沒有...也不應該有功能上的價值。這使得古典音樂可能適合半開放式的小型社群模式,就像「雪楓音樂會」訂閱號那樣,不需要為完全不懂的門外漢負責,只需要專心服務願意且有能力入群的閱聽人,因為除了對藝術、對美學的追求,更重要的是生活乃至心靈的連結。



  我本身是個美術白痴,因此在「看理想」系列節目中,我對陳丹青老師的「局部」一點共鳴也無,但說也有趣,我最早認識陳丹青卻是因為讀了這本《外國音樂在外國》,藉由古典音樂,讓我能透過古典音樂這個載體,對另一個時空背景不同的個體產生心靈上的體會與連結,這種好似默契般的交流,彷彿就像是分享著只有彼此才知道的秘密般的愉悅,這是很難傳達給第三人知道的經驗。所以像「雪楓音樂會」中雪楓老師的導聆,他告訴聽眾:第幾小節第二小提琴演奏了什麼...此時加入了雙簧管又代表了什麼意義...聽得懂、能領會,一切足矣。

  互聯網時代的好處大概就是這個,你不需要刻意去討好那些原本就無法被你討好的人,再加上每個願意跨入古典音樂世界裡的人所持的理由都不同,簡直沒有固定模式可循,不如放棄「引人入門」這個階段的市場,把精力放在「入門到進階」這段的市場用戶,讓已入門者能透過互聯網的力量更深入的了解及建立知識體系,而且,在互聯網時代,有比紙本外更好的、低成本的多媒介傳播模式,能讓解說變得更生動,知識點對點的網狀傳遞更容易,也促進了陌生心靈間的連結。

  這是藝術,不要變成文化工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