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Balance] 如何看待《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



「亞洲四小龍」這個徽章已經變成不得不提,提了卻又是令人相當羞赧的印記,亞洲諸國在上個世紀中葉或多或少都曾有過輝煌的一刻,台灣當然也不例外,作為一個曾經長時間住在亞洲的外國記者來說,Joe Studwell 對於亞洲諸國的經濟發展進程蒐集了大量的史料,《成與敗》這本書算是相當廣泛地介紹了亞洲國家如何透過國家引導下,實現經濟快速崛起的因素,以及她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作者表明他所觀察到亞洲國家經濟上快速崛起的成因可歸納出三點:成功的土地改革、強有力的出口規訓(export discipline),以及國家計畫導向的金融政策。除此之外,Joe Studwell 思想上私淑德國經濟學家 Friedrich List ,認為 List 的貿易保護論以及幼稚產業論不但能闡釋東亞國家發達的成因,也可將之奉為圭臬,指引下一階段的產業政策。

典型在夙昔

Joe Studwell 在書中所整理的架構看來,略為像是徵引史料來印證他的觀點,或許是 Joe Studwell 身為記者的優勢與資源,總能臚列出目不暇給的例證,使得讀者讀起來相當具體,但也總免不了有先射箭再畫靶之嫌,強迫讀者用作者的脈絡去解讀史實。

沒關係,我們不妨先接受作者這樣的脈絡,去探究作者心目中所謂成功的典型是怎麼樣子的經濟社會?畢竟要下主觀的評判時,總是要先理解作者心中那把尺在哪。《成與敗》書中對韓國褒多於貶,尤其奉現任總理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時期的南韓為典型;另外則是日本,以及約莫是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時期的台灣。

朴正熙時期的韓國是強人領導,工業上扶植鋼鐵業(如浦項鋼鐵)、產業上則選擇汽車產業為策略出口產業,透過各項補貼、指導,甚至引導金融體系資金注入這些產業中,造就了後來的「漢江奇蹟」,可說出口規訓補貼出韓國好幾個世界知名的大廠。

而被作者刻意忽略的兩個「國家」—香港與新加坡,作者的理由寫在另一本也是他的著作《亞洲教父:透視香港與東南亞的金權遊戲》書中,Joe Studwell 認為香港與新加坡把自己定位成為中國以及東南亞富豪洗錢、走私的服務中心,是故金融業特別發達,也因而不再他的分析框架之下,硬生生地刪除了四小龍中的兩個。對於作者的評論只能微笑以對,他一針見血,卻十足憤青。




「自由貿易」作為一種剝削


作為 List 的信徒,除了支持貿易保護論之外,對歐美列強鼓吹的自由貿易,則用比較負面的角度反駁,一如 List 的知名「梯子」的譬喻:

當某人已經達到崇高的頂端,他一腳踢開那個他藉以爬上來的梯子,以剝奪其他人攀爬到其後的工具……任何國家用保護的責任以及限制他國的航行已經提高他的製造業的力量,並且他的航海能力達到某種發展程度使得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承受與他自由的競爭,這時沒有比丟掉那個達到他的成就的梯子還要更聰明的事。

List 所稱的梯子指涉的是貿易保護主義,英國、美國在發達之前,也都透過貿易保護來發展國內所想要發展的產業,但卻在強盛之後,反倒偽善地鼓吹落後國家自由開放。書中舉了一些 IMF 或世界銀行的例子來說,自由開放對於開發中國家非但沒有幫助,反而越弄越糟。

作者在思想上沿襲了 List ,內容多次引述了韓國知名的經濟學者張夏準的研究,揭示了他偏左的立場。讀者不一定要反駁他、也不一定要認同他的論點,但在閱讀之前可以先了解作者的立場。


自由與規訓,經濟學錯了嗎?


作為一個業餘的經濟學徒,我想說的是,試圖批評、推翻主流經濟學的人很多,應該不差 Joe Studwell 一個;再者,經濟學門裡也並不是人人都信奉新古典經濟學或是新自由主義的價值,作者抨擊經濟學的角度與立論讓人不痛不癢,批評「比較利益法則」不切實際,就好比在說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無法在現實生活中驗證,學過物理學的知道、學過經濟學的知道,就怕是批評者不知道。

況且,因為比較利益法則脫離現實太遠,在賽局理論引入之後,晚近國際貿易學者討論較多的是「策略貿易理論」(strategic trade theory),也是在分析各國針對特定(策略性)產業進行各式補貼所造成的經濟結果,某種方面承認了貿易保護主義,並以主流經濟理論的工具進行分析,怎麼不提這方面的發展呢?


書中沒寫到的台灣經驗—裕隆汽車


作為一個台灣人,中文肯定比作者流利、台灣歷史也比作者熟一點(笑),順著作者的脈絡,適逢裕隆汽車最近一波的置入性行銷,我們看看裕隆推出「飛羚101」時期的歷史。

裕隆汽車在現任董事長嚴凱泰父親嚴慶齡的時期提出「民族工業」的概念,把汽車生產製造提升到「國家圖發達、種族圖生存」的地位,國民黨政府早在 1961 年曾頒布《發展國產汽車工業辦法》,基於保護汽車產業、考量台灣島內市場規模,不再發給新進業者設立新車廠的執照。

當時台灣的汽車廠只有兩家,一家是裕隆汽車,另一家是國產汽車,國產汽車與現在的國產集團沒有關係,現存的國產集團是以生產混凝土等建材為主。國產汽車以汽車銷售為主,曾經是法國 Citroen 及美國 GM 汽車的台灣區總代理,早期也經銷裕隆生產的汽車,現在則已經破產不復存在。

裕隆汽車也一直是課堂上、經濟學教科書上關於「幼稚產業論」的經典案例,作為民族工業的裕隆汽車,曾享有國民黨政府大量的補貼與保護,如同前段所說,政府主動限制競爭者進入汽車產業,不能說政府沒照顧過這家公司。

直到 1980 代,裕隆汽車才開啟了「飛羚101」的研發計畫,飛羚101在 1986 年正式上市,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台灣人的驕傲,挾著高漲的民族自信心,開展了一個又一個的外銷計畫,甚至連李登輝都拿飛羚汽車作為友邦元首的贈禮,地位不可謂不高。

可是後來為什麼又失敗了呢?我認為雖然政府補貼產業出口、雖然出口是國民所得會計帳的「加」項(Y=C+I+G+X-M),可是出口到全世界意味的是要面對全世界的競爭,當你把汽車生產拉升到「民族工業」的高度時,競爭的就不單是產品的品質,更是國家力量的博弈。

飛羚後來是怎麼失敗的呢?維基百科上已經寫了一些,這邊不再轉述,我比較好奇那段時間台灣的政經情勢發生了哪些事?在飛羚101上市的前幾年,俞國華在 1984 年出任行政院長,人稱「趙鐵頭」的趙耀東離開中鋼出任經濟部長,後在俞院長上任那年轉任經建會主委,主張進行產業技術升級。

為了引進日本技術,趙耀東在擔任經濟部長任內計畫由中鋼引進日本豐田汽車資金與技術,將台灣現有的汽車製造廠整併成國家隊,遊說裕隆把公司賣給豐田、轉為眾多股東之一,整併後的大車廠才有足夠的資金與技術可以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而裕隆與日產合作多年,再加上有點民族情結,自然不願意就這樣把苦心經營這麼多年的公司賣掉,於是也動用各種政商關係阻止這個名為「豐田案」成形。

豐田後來當然沒有在台灣組成大車廠(才會有後來的和泰汽車把它代理進來),趙耀東轉任經建會主委後,豐田案跟著人去政亡,沒過幾年,裕隆也與國產汽車鬧翻,也結束了「飛羚」的民族大夢。

但是同時間的台灣經濟成長率如何呢?俞國華院長上任後,力主貿易自由化,主動調降多項商品的進口關稅;主張金融自由化,發出多張金融執照,許多現在仍存在的民營銀行,多是在那個時候取得營業執照的;政治上也推行自由化,解除戒嚴、黨禁,自由開放的市場為當時的台灣帶來高速的成長,從主計處的統計來看,除了 1984 年前幾季的經濟成長率(YoY)低於 5% 之外,隨後的年成長率幾乎都在 10% 上下,為什麼如此?裕隆倒地,台灣卻誕生了許多新的國際知名品牌帶動了台灣整體的經濟再度起飛:Acer、TSMC。


為國家政策服務的金融業


當賺取外匯成為一種目的,資金投入就成為一種義務,為了引導資金進入國家想扶植的重點產業,請別忘了台灣迄今仍然有所謂的「政策性銀行」存在,例如中國輸出入銀行。針對書中所指控的,如果國家不針對金融業進行管控與規訓,則以金融業追逐短期利潤的天性,恐怕只能提供短天期的融資服務,針對此一說法,我想舉出台灣過去曾有過「工業銀行」的設置。

工業銀行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提供工業所需的中、長天期貸款,甚至可以針對成立初期的企業提供股權上的直接投資。

碩果僅存的兩家工業銀行都在這兩年陸續改制為商業銀行,一家是「台灣工業銀行」,即將改名為「王道商業銀行」;另一家是「中華開發工業銀行」,也已更名為「凱基商業銀行」。

開發工銀曾有其輝煌的過去,尤其是在人稱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執掌的時期,也由於其營業項目的特殊性,使得開發工銀得以握有許多曾任的、現任的台灣之光股票,在電子股瘋狂上市、電子新貴不斷產出的那個年代,開發工銀靠著股票在資本市場上賺了不少錢。但其實一般人沒看到的、賠錢的投資還很多,但且容我提醒一下後來發生的事情,劉泰英是怎麼樣入獄的?

當我們看到韓國這麼「成功」的產業政策時,通常下一個念頭就是要跟韓國學習他們「大有為政府」的強力領導風格,然而這通常是一組全套的套餐—當你選了讓產業服從政府領導的副作用—官商勾結、裙帶資本主義、黨國資本主義,你將無法指望握有無上權力的人完全不腐敗。

更弔詭的是,我們平常在許多小地方都不怎麼信任政府時,怎麼在這個時候又願意把許多得來不易的權利免費奉送給政府換取所謂的「繁榮」?再者,民間資金被引導進入發展失敗的產業時,又該如何收尾呢?還記得「兩兆雙星」計畫嗎?

今日韓國這樣的「成就」,可說是拿全國上下的資源上賭桌 show hand ,賭贏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 Samsung 跟 LG 、現代汽車,我們不也曾經有過台積電、宏碁與 HTC 嗎?

我寫這麼多真的不是為了反對 Joe Studwell 這本書的主張,我認為他講的很有可能是對的,但作為讀者需要謹記的,我們在做這些價值判斷的時候,要先弄清楚每個選項所帶來的成本與代價,以及我們能否承受這樣的代價。

本文應蔡校長之邀,在線上讀書會上討論這本其實我早就該讀的書,利用本文,把想講的東西寫清楚、說明白。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