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數位時代」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6/08/03
我們可能都已經對於中國野蠻式的山寨作風感到無力,這也是很多人對《一席》第一印象。《一席》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演講與知識交流平台,換個比較具體的說法,幾乎可以說它是中國版的 TED ,《一席》也的確當得起「山寨 TED」這樣的惡名,無論從 logo 的設計、顏色,乃至舞台的布置,無一不是向國際知名的 TED 致敬,最大的不同,就是允許講者講演的時間超過 18 分鐘,甚至可以長達整整一小時讓講者暢所欲言,發揮空間極大。
相較於其他當紅的中國自媒體頻道,如《羅輯思維》或是《一千零一夜》,《一席》的知名度沒前兩者高,也著重於線下活動,線上視頻比較像是輔助性質,以至於優酷上的視頻點閱次數以及頻道訂閱人數都屬低檔,以本文寫作當下(8月3日)的總訂閱粉絲數僅約 24 萬多戶, 457 個已上架的影片,總播放次數一共 1.03 億次,等於每個影片平均被觀看 22.5 萬次,跟《羅輯思維》幾乎每集都有百萬次播放(僅計算優酷平台,還未計入喜馬拉雅音頻以及 YouTube 平台)相比,簡直不在同一個量級上。
既然不是同一個量級的競品,為何還要特別談《一席》?如果這只是一個山寨品也就罷了,但是注意到有幾位台灣的名人也參與《一席》的活動,所談的主題與內容也相當有深度,光憑這點至少值得你花個 10 分鐘稍微瞭解一下這個「平台」,試著打開幾個你感興趣的主題來聽聽。
我認識的中國名人、網紅不多,舉幾個以我淺薄見聞所認識的台籍名人演講
1. PChome董事長詹宏志,【一席】詹宏志《旅行人:在路上與在書上》
2. 相聲瓦舍創辦人馮翊綱,【一席】馮翊綱《多了三顆糖》
3. 作家張大春,【一席】張大春《未完成的》
4. 歌手張懸,【一席】張懸《我們並不孤單》
5. 作家陳雪,【一席】陳雪《強者》
6. 大提琴家/作曲家范宗沛,【一席】范宗沛《一天》
7. 作家簡媜,【一席】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8. 導演黃嘉俊,【一席】黃嘉俊《一首搖滾上月球》
9. 導演齊柏林,【一席】齊柏林《看見台灣》
10. 歌手陳珊妮,【一席】陳珊妮《待辦事項》
11. 麵包師傅吳寶春,【一席】吳寶春《冠軍麵包》
以上只是隨意舉出 10 個例子,事實上還有不少台灣籍的無論是知名藝人、作家或是創業家站在《一席》的舞台上,我們還能小看這個平台嗎?以下我舉幾個可以讓大家參考的看點,無關對錯。
《一席》與《羅輯思維》同年出生
兩者都是創立在 2012 年,是什麼造成 4 年之後兩者在網路視頻觀看次數有這麼大的落差呢?《羅輯思維》初期幾乎只賣羅胖一人的人格魅力,《一席》則匯集了來自各個領域人士的經驗與知識分享,是什麼造成兩者的巨大差距?
《一席》上最受歡迎的台灣講者是誰?
我們由優酷的點閱次數排行來看,觀看次數進入前 40 名的台灣講者只有 3 人,其中次數最多的是歌手張懸,點閱次數約略 110 萬次,排名落在所有視頻的第 7 、第 8 名之間,尤其是在她發生「國旗事件」之後,還能夠讓這麼多的中國人喜愛並點閱,著實是相當難得的結果,再看影片下方的留言,並非都是負評,甚至還有人為張懸平反,中國很大、人口很多,並不是每個中國人都是豺狼虎豹,還是有不少人知道這場演講無關政治,可以拋開偏見欣賞內容。
其次還有導演黃嘉俊的《一首搖滾上月球》,點閱次數約 85 萬次,排名約在 19 、 20 名之間,以及生態攝影師黃一峰的《我的自然生活》,點閱次數約 73 萬次。對於只有 3 位來自台灣的講者視頻點閱次數進入前 40 名的這件事讓我耿耿於懷,台灣講者在整體數量上的比例不算低,何以點閱次數都偏低?
共同點:串連中港台華文圈
《一席》節目的內容在題材的選擇以及講者的邀請上,展現了十足多樣性的配置,即便是在講者的國籍上,《一席》並未因為兩岸政治因素偏廢台灣這塊市場,甚至還在台北舉辦了數次線下活動。
無論是前面提到的比較火紅的如《羅輯思維》以及《看理想》系列等自媒體,都似乎有意地將台灣元素的比重提得比較高,比如說《羅輯思維》販售並大力推銷台灣作家許榮哲的書,也悄悄地輸入台大教授熊秉元的作品,復刻港大教授張五常的名著;《看理想》三個節目中,則是由馬世芳獨自負責《聽說》系列節目。想像我們拿台灣與中國的人口數相比,一人一票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勝算,但是台灣在這些由對岸建置的媒體發聲渠道上,所佔的可不只是一席之地,而是擲地有聲的鏗鏘。
再回頭看看《一席》前 40 名,只有一位排行在約 33 名、香港美食作家歐陽應霽的《你吃了沒》,《一席》在香港的線下活動次數以及邀請的講者數量確實也偏少。這樣子的配置比例,似乎反映了中國這些知識、藝文類自媒體的某種成功方程式—結合台灣、香港元素,但不要太多。
全球化的優雅反抗者?
中國或許屏蔽了臉書,卻沒有拒 TED 於門外,中國各大城市大概都找得到 TEDx北上廣深之類在地化的 TED 活動,這也使得《一席》的存在在中國內部也引發了不少討論,其中在「知乎」上的這則討論我認為值得也來思考一下,討論串中首先點出了語言上的隔閡導致了「中國聲音」在 TED 平台上的傳播困難,作為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中文,以及早已有能力與西方分庭抗禮的中國來說,建立一個屬於自己原生的…無論是媒體、系統、貨幣……等工具/武器足以對抗來自於美國的「帝國主義」,似乎是再自然不過、民族主義高漲下的反射動作。
與其說是全球化,倒不如說是美國化, TED 同時體現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折衷與並存,或許中國人早已習於毛主席的名言「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面對 TED ,一開始是義無反顧粗暴地逕行模仿,然而隨著一次次的優化與調整,其實目前《一席》從網頁的設計、視頻節目的質感以及選題、內容等,品質已經相當專業,它正以相當優雅的姿態對美國化/全球化進行防衛與擬仿,從這觀點來看,而它揭櫫的精神不太像是「聽君一席話」,反而是「爭一席之地」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台灣是否該去爭取一席之地?這當然是雙關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