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Balance] 漫談《不當行為》

本文授權轉載刊登於「關鍵評論網」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6/12/01



跟很多年輕的經濟學者一樣, Richard Thaler 第一篇投稿期刊的文章是他的博士論文,文章的主題屬於勞動經濟學領域,他的指導教授 Sherwin Rosen 是個勞動經濟學領域的大老,初出茅廬的 Richard Thaler 尚沒有什麼驚世駭俗之作,接受他文章的期刊並不是經濟學界裡主流的知名期刊,而且,論文的第一作者仍以他的老師為首,Richard Thaler 只是次要作者。

那一年是 1974 年, Richard Thaler 將滿 30 歲,剛取得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的經濟學博士學位,即將開展他的學術生涯,正是躊躇滿志、蓄勢待發的年紀。

如果 Richard Thaler 繼續依照既定的道路行走,或許他會是個還算優秀的勞動經濟學、或是公共經濟學者,但照他書中的自述,那個關於不理性的消費者行為的現象一直在他心頭上縈繞。

彼時那兩位後來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KahnemanTversky 剛發展出所謂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不久,提供了描述消費者行為中,面對利得與損失時候的不對稱性的理論基礎,而這似乎在他心目中,燃起了微弱的希望燭火。

我並不是行為經濟學的專家,在讀大學的那時候,台灣研究行為經濟領域的學者還只有零星幾位,也尚未正式納入經濟學的必修課程當中。

我們在學校裡所學到的經濟學分析方法,就我的理解,是由 Paul A. Samuelson 在 1947 年時候的巨著《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所奠基的現代經濟學數理分析體系。

其中關於「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透過幾個公設(axiom),好建立一個符合理性邏輯的消費者偏好,而消費者的效用函數最好能滿足數學上的嚴格凸性(strictly convex)的連續函數,這樣才方便進行後續的最適化分析(至少函數得要可微分吧),建構整套的現代經濟學數理分析體系。

但是,所有初學經濟學都一定會針對『人是否全然理性』的假設大表懷疑,但在沒有更好的分析工具之前,就請各位學子們暫且先接受這套架構吧。於是乎,多數的學者們逐漸接受這種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科學邏輯,以理論能否解釋現實現象的程度作為檢驗理論優劣的標準,而非假設是否符合現實

記得若干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aul Krugman 來台時,曾有媒體安排大學生與大師對話、向大師提問,當時其中一位雀屏中選的台大在校生甚至「浪費」了其中一個問題問了 Krugman 這個埋藏在所有經濟學子心中難解的疑惑,據說這些問題差點「問倒」 Krugman ,詳細的內容可見下方連結。


科學哲學實證主義最著名的例子,是物理學家 Stephen Hawking 利用了虛數時間(Imagery Time)的假設,便能美好且優雅地繞過時間與宇宙成型時的奇異點(Singularity)以及接踵而來那些難解的問題(例如時間的起始與終止、宇宙大爆炸等數學上難以處理的課題)。 Hawking 的理論提供了相當良好的解釋能力,卻置入了令一般人難以接受的、強烈的假設:虛數時間,一個對於像我這樣沒有受過物理學訓練的凡夫俗子而言,實在是無法想像的概念。

「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有相似的情形,我們或多或少接受實證主義的邏輯,即便懷疑理論假設不夠貼近真實,卻繼續服贋這套理論體系。

這種難解的疑問被經濟學家暫時拋開,Richard Thaler 卻相當執著,並著手進行研究。相關論文首戰並沒有獲得成功,書中提到這篇文章投了好幾本期刊都遭到退稿,甚至到後來都不敢再數被退稿幾遍,最後只有一個剛成立的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願意收。

初試啼聲之作放在了一本當時可說是 Impact Factor 趨近於零的期刊創刊號上,而如今,這篇《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在 Google Scholar 上的統計,總共被引用了 4,926 次,真是英雄不怕出身低。

在引入了展望理論裡所揭櫫的效用函數之後,雖然對於人類行為的刻畫較為貼近現實,但該種效用函數本身不再是個漂亮簡潔的凸性函數、也缺乏數學上對稱的美感,在數學分析處理上增添難度,況且,更大的問題在於理論開展後,是否真能更具預測能力?如何實證理論真偽的難題便隨之而來。

這群所謂的行為經濟學家便引進了心理學常用的實驗方法,透過誘因、激勵機制的調整,真正地把經濟學理論帶進可以控制變因的實驗室裡進行實驗,從而實證行為經濟學理論的真偽,同時也開創了實驗經濟學(Experimental Economics)這套實證方法的誕生。

書中提到作者如何在各種場合裡「舌戰群儒」,以及利用心理學界常用的實驗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以及受到主流學界大老的打壓等等,細節我就不一一說明,留待讀者自行翻閱。

Richard Thaler 的成長歷程是每個年輕人都會遭遇的過程,尤其當你試圖推翻上一代人已建立的典範時,所遭遇的衝擊與壓力恐怕不只是像書中所寫到的這麼輕舟過萬重山,如何堅持自己的信念、如何在向整個體系挑戰時,還能摸爬滾打地折衝,是我們可以學習與仿效的地方,這也是我讀這本書時,感觸最深的面向。

本書的標題《Misbehaving》尤有深意,在搜尋 Richard Thaler 後續的發展時,發現他獲得了 2005 年的 Paul A. Samuelson Award,除了肯定他在學術上的貢獻之外,更是主流體系正式且完全地接納了行為經濟學這套新典範,且 Richard Thaler 在2015年獲選擔任美國經濟學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會長,這不啻是極高的榮譽與鼓舞。

我們透過這本書看到作者早年對既有理論的不滿、對學術體系的衝撞,就像是個不乖的孩子,而他能堅持自己的信仰,並一步一步地建立自己的宗派並發揚光大,更特別的是,他更將理論放到市場上實踐(成立了 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 基金管理公司),並獲得極佳的有形報酬,更擺脫了學者活在象牙塔裡的負面形象,這真是很令人振奮的人生故事。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