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Bridge] [非工商] 哥刷的不是信用卡,是鄉愁。



  這幾天把手上這張契丹航空聯名卡給剪了,雖說是「剪」卡,但此時金融服務已相當進步,不需要真的把卡片剪斷寄回,只需要打電話向客服人員申請即可。

  我為什麼要這麼感嘆地講這件事,因為這張信用卡是我在香港工作時候獲得的第一張信用卡。熟悉我的朋友們或許知道,我到香港工作後申請的第一張信用卡並非是美國運通,而是當時撥付薪水的渣X銀行,一個外國人在香港辦信用卡並非容易的事,香港雖然金融業遍地都是,但對於核給外國人信用工具還是得滿足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一共向渣X銀行申請3次信用卡,但卻是直到美國運通核給我這張信用卡後,渣X銀行才順利核發卡片給我,所以這張信用卡與其說是在港便利消費的工具,毋寧說是香港打工的身份象徵。

  最初這是一位在港工作已久的前輩推薦,一開始還覺得不是一般常見的 VISA 或 Master 卡,擔心可供刷卡的店家不多,但核卡後才發覺這背後代表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當時每個月至少要到香港機場報到幾次,除了飛到大陸出差之外,就是為了返回台灣休假,公司提供外派人員的機票數量有限,想多回台灣,就得自己出機票錢。外派的生活是很苦悶的,苦悶的生活多半誘發的是各式各樣的消費來滿足空洞的心靈,由於這張卡刷卡都能累積哩程數,累積足夠哩程數後就能換一張台港來回機票,也是因此,這張卡受到許多在港打工的台灣人喜愛,我們常常有一種錯覺,好像每刷一筆,就離台灣的家又更近了一步。


  哥刷的不是信用卡,是鄉愁。

[Capital] 羅胖與 Papi 醬

今天趁著吃晚餐的時間把這幾天羅友圈最火的新聞『 Papi 醬』的視頻都看過一遍,其實目前 Papi 醬的視頻並不多,要完整看完一遍大概只消花幾個小時的時間。我雖說不是第一次聽到 Papi 醬的稱號,但卻是第一次看她的視頻,看完只有一個感想—— Papi 醬簡直是中國版的宅女小紅

宅女小紅與 Papi 醬無論在內容以及走紅的模式上有著相當大的相似性,只不過羞昂本人自稱因為還在某公司上班,所以堅持不露臉以免影響工作及生活,套句宅女小紅的話來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垃圾山。」

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對日常的瑣事、可憎又可愛的身邊人犯些嘀咕,對方罪不致死也不致絕交,但沒找個管道發洩個幾句總是覺得心裡很不是滋味,羞昂與 Papi 醬很適時地提供了這樣的發洩管道與無厘頭搞笑的方式,女丑難得,迅速走紅。

羅胖與 Papi 醬的結合我想多數的羅胖腦殘粉都不會認為是羅胖為了貪圖 Papi 醬的粉絲數或點擊率,我看了截至今天晚上 Papi 醬官方微博的粉絲人數大約 790 萬人,就這方面來看,與羅胖的 600 萬用戶數差異不大,我所謂差異不大一方面是看在中國 12 億人口的群體上,區區 1~2 百萬的差異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再者羅胖的 600 萬用戶數已經成為可交易的類似證券化商品,本身已可為羅輯思維團隊帶來營收與現金流量,跟微博上可能是虛無縹緲的 790 萬粉絲有著天差地遠的分別。(話說羅輯思維朋友圈的粉絲人數才不過 240 萬人左右哪)




我認為羅胖選擇與 Papi 醬合作的出發點是為了填補羅輯思維這個品牌在市場定位上的空缺,羅輯思維這個品牌以及羅胖粉絲標榜的是愛知(智)求真,是一個以知識交換、傳遞而營造的社群體系,組成這個體系的份子是以消費知識...或直白的說以消費書本為驅動的核心,另外,我發現組成這個圈子的性別是以男性居多!

Papi 醬的粉絲組成份子我無法做精確的統計,但初步閱讀了幾篇微博文後,發現活躍的粉絲以女性較多。再者, Papi 醬的視頻內容仔細分析起來,內容事實上不包含任何知識,純粹是讓閱聽者「倒垃圾」的娛樂用途,用數學式來表示的話,簡直就是 - |羅胖|!用白話文來解釋的話:就是羅胖取絕對值後加上一個負號。就像閃電俠有平行世界裡的逆閃,把 Papi 醬當成逆羅胖未嘗不可。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垃圾山。

我無意去貶低 Papi 醬及其粉絲的意思,我要說的是,羅胖處理羅輯思維品牌調性假定是光譜上的一個點,那麼 Papi 醬可說是光譜上的另一端點,兩個端點的結合可以觸碰到羅輯思維目前接觸不到的客群,可能是女性、可能是不想下班回家還動腦筋研究南明怎麼滅亡的你我他。

作為一個極端的標誌,羅輯思維無法傾斜或拐彎去吸引原本就不是他目標客群的那些人,找一個完全與羅胖形象相反的人物加入,是一個相當合理(反正我是事後諸葛)的戰略作為。羅胖與 Papi 醬一個是男、一個是女,一個胖一個瘦,一個每回都很謙虛的說自己是死磕俠,另一個總要稱自己是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你說,這難道不像是『逆羅胖』嗎?更何況,會搞笑的美女往往比出淤泥而不染的女神更受歡迎,難道你不愛阿喜嗎?

其次來談談融資,據目前網路上查得到的資訊來看, Papi 醬獲得真格資本、羅輯思維、光源資本、星圖資本等共 4 個投資方聯袂投資了人民幣 1200 萬,估值有人說 3 億人民幣,也有人說 10 億人民幣,後者的估值還是虎嗅網宣告的,但無論估值是 3 億或 10 億,Papi 醬融資了 1200 萬反推佔其估值比率從 4% ~ 1.2% ,這樣的比率對這幾個投資方來說都低得太過於天使了,坦白說我覺得估值是有點誇大。

假設是真實的話,在這些知名風投進來之前,Papi 醬應該已經針對她的(網傳)經紀人做了 A 輪融資把多數股權出讓並且抬高了整體的估值。無論如何,不管估值多高都只是虛名,能拿到錢做有價值的事情、讓更多的人能觀賞美貌才女的作品才是粉絲之福。

最後,羅胖一開始賣了個關子要大家猜猜羅輯思維與 Papi 醬的合作模式,說實在我腦筋已經不靈光大概也猜不著,但我覺得也不用刻意去猜想,即便羅胖自己心中有底有方向,但他拋出這樣的話題出來讓粉絲猜,或多或少也是希望透過粉絲的「猜測」與討論之中,擷取一些製作團隊沒想到的、更有創意的合作方式,畢竟投了錢進去也得多靠粉絲幫忙支招把錢賺回來,這也是羅胖一直鼓吹的『互聯網思維』的一種方式不是嗎?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Balance] 誰該為你的成功買單?

本週的「吳曉波頻道」邀請到何飛鵬來談論『台灣該不該對大陸的錢說”不!“』,何飛鵬的觀點不見得完全正確,但其觀察我認為有其參考價值,何飛鵬觀察 到台灣的經濟發展靠兩種力量引導:一是國家政策引導,另一是一窩蜂的產業群聚效應。無獨有偶地,今天又看到一則業者要求政府指引產業方向的新聞,我想說說我的看法。

我工作的一小部分是試圖尋找一些政府的資(ㄅㄨˇ)源(ㄊㄧㄝ )以降低資金成本,看看能不能讓前端業務對客戶的報價上能多一點所謂的「競爭力」,這樣的動機是出發點,當然也期待能在政府的指引下能否找出產業的明日之星?未來的潛力客戶?寫到這裡你們會覺得這些產業類別會不會是夕陽產業?會不會是經營上相對辛苦的行業?事實上我發現,甚至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所謂「台灣之光」,這些名實相符的台灣之光甚至有著令人稱羨的高獲利能力,然後因為各項的補貼、專案、輔導措施,他們取得極為低廉的專案貸款,貸款利率尤有甚者甚至低於銀行的拆借成本,讓這些企業的稅前利潤率可以進一步提高,好似中華民國政府真的用這樣的方式砸出幾個台灣之光。 

要定義什麼是台灣的「戰略性產業」本身是一件相當主觀而且嚴肅的價值判斷問題,「戰略」兩字在對岸相當常見且常用,因為對岸把「戰略」當成「策略」來使用,它可能指的只是一個短期因為某種目的而結合的招數而已。台灣用字脈絡下的意義是相當嚴肅的,我們甚至有一部《戰略性高科技貨品輸出入管理辦法》,內容是生產或販售貨品牽涉到國防安全時候該如何管理(我真的不是有意要說廢話的),無論在對岸或是台灣的語境脈絡下,想像中的「戰略性產業」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它是牽涉國防安全的嗎?國家發展這類產業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向他國宣戰(笑)還是擴大就業?或者是像矽品、IC 設計這類外流會動搖國本的台灣核心技術?它是資本密集的行業嗎?它是難以向一般金融機構或資本市場籌資的行業嗎?這類行業是不是營運具有相當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呢?

我不知道這些行業在籌資、融資上是否存在普遍性的困難,因為事實上不缺乏某電商又獲得某創投、某大公司的投資、估值上看幾億之類的新聞,當然這很有可能只是生存者謬誤,但不是完全沒有融資管道的不是嗎?另外,其實工業局與國發基金早有「加強投資策略性服務業推動計畫」,台灣政府是有提供一些資源可以運用的。只是我依舊納悶的是,如果產業前景這麼看好,就算沒有國家的資本,民間的資本也會投入呀?另外,台灣是民主國家,怎麼人民老是要求政府要做一堆計劃經濟的事情呢?難道不會又想成為下一個政府補貼你稅、央行貶值讓你好外銷、國安基金買你股票讓你漲的「台灣之光」呢?凡政府補貼必有扭曲,而我們能接受經濟發展的扭曲到什麼程度?我們該為你的成功買單嗎?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Bridge] 百足之蟲



  楊副總看著桌上會計部剛送上來10月底結完帳的初稿,以及財務部送上來銀行借款續展的簽呈,眼看年底就要到了,他望著會計底稿上的損益數字,目光由上看到營業利益那一列就停住,今年公司的業績也勉強跟上軌道,對董事會應該有交代吧?楊副總心裡想著。

  報紙頭條上斗大的黑體字寫出他心中擔憂的事情:央行升息一碼!一早就命令財務部的幾個小嘍囉估算一下未來的利息費用要增加多少,一碼哪!加上明年預估人事成本的成長幅度,這家公司業績成長幅度可能得要再多加多少上去才能打平哪?楊副總一邊看著財務部的評估報告一邊暗自盤算著。

  「小李啊!你們銀行的利率最近能不能降一些?」楊副總拿起電話打給 H 銀行的業務。

  「報告副總,前幾天才剛把你們家的借款換單呢,早就跟你們陳小姐講啦,趁央行升息之前先議好利率,你看,未來三個月副總你都不用擔心利率會被調升啦!」小李總是很會說話,楊副總估量著才剛議好的利率大概也很難重議,摸摸鼻子再試試下一家吧。

  「張先生,今天央行升息,怎麼辦啊?還有沒有空間啊?」

  「副總,我們銀行額度的利率條件是機動調整的,如果要降的話我得寫簽呈簽到總行,如果順利的話可能要等下個月才能生效,副總可以等等嗎?有好消息我會儘快向副總報告」C 銀行的業務老張每回都給軟釘子碰,這次就姑且看看他能不能把優惠利率簽下來吧。

  「吳經理......」楊副總拉長了音調,「上次你送的蘋果很好吃」楊副總客套地開了場。

  副總無事不登三寶殿,小吳大概也猜出一二:「副總啊,你們家的借款下週二到期要續議喔,我已經通知你們財務部陳小姐送用印了。」「吳經理,你也知道我們公司的狀況,利率能不能降一點啊?」楊副總還是開口問了。

  小吳想了想之後回答:「副總啊,你看這樣好不好,央行才剛宣布升息,我們也有成本壓力,不然我跟你一人一半,央行升息一碼,我只加半碼上去好不好?」楊副總聽到利率沒有調降反而要升高開始覺得不滿,語氣急了起來:「吳經理,我告訴你,在你之前服務我們公司的陳經理在他任內一點利率都沒漲,怎麼換成你才不到半年就要漲我利率?你是要叫我們把不動產轉到其它銀行是不是?」

  小吳也急了「副總您不能這麼講啊,陳經理服務貴公司的時候央行正好在降息,利率當然不會漲啊!好好好不講那麼多,副總您都開口了,我去想辦法跟主管爭取一下。」

  掛上電話之後,楊副總還是很不放心,打了通電話給 F 銀行的楊總經理,電話接通後兩人像個老朋友一樣寒暄了幾句

  「老楊,升息之後銀行股應該會漲吧,還是你們民營銀行會賺錢,呵呵!」

  「楊副總,別挖苦我了,今天馬上就有一堆要求降利率的簽呈送到我這兒來哩,股價怎麼漲?況且,我們也不應該在電話裡頭講這些有的沒的,你今天有什麼事要我處理的?我們家的 RM 惹副總您生氣啦?」

  「沒啦沒啦!你們家吳經理很客氣,都很照顧我們公司,就是比較不會『變翹』,剛好今天在做交易的時候回想起,設定給你們銀行的不動產還是在楊總你任內的時候完成的,一時念舊,打來跟老朋友敘敘舊而已。」

  楊總與楊副總只簡單地聊了兩句,都是大忙人,通得上電話、點到就好。


  楊副總回頭繼續讀著財務部送上來的預估現金流量表,一邊把該簽出去的公文、簽呈都簽完,他知道他這通電話幫公司節省了不少利息費用,畢竟當負債比營收還大時,節省一碼就是幫公司的利潤多增加0.25%呢!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Balance] 《手術台上的日本》(二) - 病徵與藥方



  前篇提到,我認為這本書總結了西方視角中的日本,歸納出 5 點西方人眼中的日本問題:

  1. 大男人主義扼殺經濟成長
  2. 一千兆日圓的怪物(高昂的債務)
  3. 用人唯親(裙帶資本主義)
  4. 加拉巴哥效應 / Galapagos Effect(鎖國與隔離主義)
  5. 凱蒂貓外交(可見不是只有台灣男人討厭無嘴貓)


I. 現任首相安倍晉三所射出的多支箭之一,就是要建立女性職場無歧視的「女性經濟學」,女性在日本職場上有多弱勢?書中給出一個很強而有力的統計數據:日本職業婦女生育小孩後,將近70%的女性會辭職在家帶小孩。意思是說,職場幾乎是男人的天下,養家的責任可說是全數落在男人的肩頭上,當那些可能、應該、一定有生產力的女性勞動力被束縛在家中,就像是「用一條腿跑馬拉松」(作者的比喻),怎麼可能跑得快?

  過去女性如何在日本職場上被歧視、被壓抑我可能不甚瞭解,書中也提了相當多的案例說明女性勞動參與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可以扮演什麼樣重要的角色,這些都按下不表,可以舉出的案例相信不少,君不見酪梨壽司以及看日本的黛博拉擁著高學歷,卻選擇在家裡當家庭主婦做個譯者、部落客?這其實背後更嚴重的問題則是人口與出生率的隱憂。

  人口紅利可能已經是經濟發展理論中很古舊的命題,但現在無論在日本、在中國、甚至是台灣,出生率下降都是上自政府高層下至黎民百姓都意識到的問題,而且人口問題就像植樹一樣—『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廿年前,其次是現在』。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生育率逐年降低形成的因素相當多,譬如中國曾有一胎化政策、台灣則可能是高房價,而作者認為,即便是在 A 片大國的日本,年輕人寧可跟二次元的女朋友約會,也不願、甚至難以跟現實生活中的女性繁殖,因為...他們對於未來的經濟沒有信心,擔心無法扶養下一代。


II. 膨脹的債務一開始是低利率環境造成的,凱因斯經濟學告訴你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給,微幅的通貨膨漲產生的貨幣幻覺可以刺激民間消費,進而讓內需回復。可是,凱因斯也說有所謂的流動性陷阱(Liquidty Trap)呀!日本一開始的景象就像是掉進了貨幣市場利率為 0 的陷阱當中,它可能不是個均衡點,因為實質利率為負,資產價格開始快速膨脹,東京房價飆到天價之後又應聲跌回谷底,與其說這是一個貨幣市場的均衡,倒不如說這是個奇異點(Singularity)、是個貨幣市場上的黑洞。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產生了幾個現象讓我看了怵目驚心,首先是所謂的「小氣鬼經濟學」(Scroogenomics)。安倍上任之初放任日圓大幅貶值,以期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刺激出口讓企業獲利,希望企業獲利之後能為員工加薪、刺激更多消費。日經曾經對多家上市公司的財務主管進行一份調查,發現企業手上握有許多現金,卻寧可保留在資本支出與研究發展,就是不願意調高員工薪資,我們可以想見的,就是企業因利潤累積的資本囤積在資本家手中,勞工階級成為服務資本(工廠設備)或是資產(土地房價)的工具人,本身無法蓄積利潤。

  本國貨幣貶值後,為了維持高額的外匯存底並且規避風險,日人再用外匯存底購入美債,進而落入美元陷阱。台灣何嘗不是這樣?政府、央行為了維護某些企業的「出口競爭力」,透過貨幣貶值提高了國內資產價格、加大貧富差距,用全民的福利去補貼特定產業乃至特定企業的「競爭力」(其實只是帳面上的利潤率而已),書中舉的日本企業例子是 Sony ,舉了一個今天看來啼笑皆非但卻真實地令人想哭的產品開發—「智慧型假髮」(SmartWig),頗有近來宣稱智慧衣的穿戴式裝置,而這些研發與投資都無法再為這個死而不僵的企業送葬,因為他們無論是損益表的帳面抑或是股價都還可以維持高檔。而台灣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我實在不忍舉例。過度貶值的貨幣、以及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最後換到的是掉入一個又一個貨幣市場的黑洞、小氣鬼經濟學的黑洞、以及美元圈套之中。


III. 用人唯親的裙帶資本主義不是日本的專利,我不需要說太多,但是我想說的是:難道歐美就沒有嗎?如果有的話,為什麼這樣的問題在日本、在中國、台灣則顯得這麼嚴重?


IV. 加拉巴哥效應是達爾文學說的引伸,日本人英文不好不是新聞,近日還有歌迷面對瑪丹娜問會不會講英文無法回答的窘況發生。但是英文講得好不必然代表比較國際化,日本有其迷人的文化,不需要過度服贗西方的價值觀,作者舉了一個相當生動的例子指出了西方人的偏見以及造成這樣偏見日本人自身要負的責任與問題,電影《藝伎回憶錄》中,整部電影卻是在談論日本特殊的文化,而三個女主角章子怡、鞏俐、楊紫瓊卻分別是中國籍及馬來西亞籍,難道完全沒有日本女演員有能力擔綱演出嗎?不是的,而是龐大的歐美電影市場並沒有太多讓他們記憶深刻的國際級日本女星,小雪是我們認知的日本美的典型嗎?作者藉由這部電影點出了日本對於自身文化的自信程度不足、行銷力道也不足,導致西方對於日本的先入為主觀念盤據了好萊塢的意識形態,即便這可能是誤解。(並不是亞洲人都長得一樣呀!)


V. Hello Kitty Diplomacy 其實望文生義,就像是一隻 Kitty 一樣:溫馴、乖巧,但沒有嘴,甚至可能沒有腦,像是首相安倍一邊參拜靖國神社,一邊發表聲明說一定不會再發動戰爭,有意無意地挑釁鄰近國家的神經,作者對這樣的舉措不假辭色地批評,認為安倍內閣除了經濟沒搞好之外,外交也搞得一團糟。



  剖開日本的肚子可能發現多處病灶,失落的廿、卅年可能已經讓內臟的出血孔多到不可勝數,甚至還有人認為他找到了日本經濟失落的聖杯,我認為這些看問題的角度可能都是對的,因為任何經濟體本身就是有成千上百種面向可以分析,分析後也可能有上百個醫師針對這些病徵開了藥方,有些有效、有些還待觀察,日本是亞洲的一面鏡子,它曾經引領亞洲的經濟起飛(雁行理論),當然也可能提前預示亞洲諸國的衰落,看看日本的經驗,它已經昭示了台灣未來的發展路徑,台灣已經日本化了,現在的我想知道的,是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日本做了哪些錯誤的事情我們可以避開、又做了哪些正確的舉動我們可以學習。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Balance] 《手術台上的日本》(一) - 現象



  首先讓你猜猜,有個國家,每年都在喊經濟不景氣,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想了很多方式想要扭轉經濟的頹勢,政府試過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給,利率低到近乎於0,依舊沒辦法有效刺激內需,心一橫,再試試看讓貨幣大幅貶值吧?這個國家的工業產品還算優良,增加出口促進外銷。國內投資不振怎麼辦?政府來帶動,政府舉債投資吧,反正利率是0,公債到期只要能夠繼續發新債還舊債就好......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怎麼還不見起色呢?攤開經濟結構一看,各種官商勾結、貪污腐敗,集團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富可敵國,獲利創新高的同時,勞工的薪資水準卻不斷下降,但是隨著貨幣供給攀升,國內資產價格不斷膨漲,房價屢創新高,年輕人望房興嘆的同時,生育率也減少,這個國家終於步入老年化社會,老年人把持了經濟跟權力......問題一籮筐,國內外的專家都提出許多解方,國民卻越發無所適從。

  如果不看本篇文章的標題,你會猜想這是哪個國家呢?這個國家現在是日本,未來也可能是台灣、是中國、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這也是作者 William Pesek 破題時就點出的,全世界都害怕日本化,中文書名《手術台上的日本》描述的是日本的現況,但英文書名《Japanization》則是點出了西方人的憂慮。

  日本失落的二十年的成因與起源說法有很多,撇開陰謀論不談,多半是以美日「廣場協議」伊始,日本步入失落的十年、二十年,而現在看來即將三十年,而以日本馬首是瞻的亞洲諸國,近年也因各種因素逐漸步入日本的後塵。日本失落的三十年,除了在民生經濟上對日本國民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外,某種程度也狠狠地打了凱因斯學派經濟學一巴掌,總體經濟理論在這個地方彷彿都無效了。

  這本書在我看來是2010年後,西方人對日本問題的一個總結,是帶有西方人主觀意識的看法,這並不是說作者 William Pesek 講的沒有道理,也不是說日本在地觀點比較正確,而是我認為這問題已經沈痾將近三十年,各方都有各方的觀點與道理,但卻似乎沒有真正能救亡圖存,逆轉頹勢的有效方法,彷彿是手術台上的病人,找了十幾科的醫生大會診,各自開藥方,抗生素打了兩輪,肚子上剛開的刀才縫合,現在換腦外科上場。作為一個台灣的讀者,其實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研究起源或是針對現況去提出建議或藥方,其實好奇的是,這段時間裡,日本發生了哪些事?政府的舉措是哪些?哪些做錯了?哪些又做對了?畢竟,難道你不覺得本文首段裡描述的情境,某種程度很像是台灣社會?然後你再看看三十年前、強盛時期的日本,是不是很像今天的中國?中國會不會重蹈覆轍?

  先從現象開始講起。

  《手》書從金融業開始講起,1997年間,成立將近百年的山一證券宣告破產,被視為是日本政府接受奧地利經濟學說「破壞性創造」的象徵,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對於金融業採取「護航制度」(Convoy System),由大銀行保護弱小的銀行,寧可讓大銀行承受、吸收合併一些中小型的銀行,也不會輕易讓銀行倒閉,銀行是日本經濟的安全防護網(想想《半澤直樹》跟劇中主人翁賦予自己的使命感),政府對銀行紓困,銀行就繼續讓企業生存,這是不是很耳熟能詳呢?記得台灣曾有所謂的「三挺政策」嗎?(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員工)

  可是這樣的施政方針到底帶來了什麼後果?書中提到 Brian Reading 出版的《即將崩潰的日本》(Japan: The Coming Collapse)提及的鐵三角關係:由政客、官僚、大企業所組成的「聯盟」,每一方為了金錢而交換好處。由於實體經濟並沒有多大的增長,於是這些組織轉向財務操作獲取利潤與報酬,他們運用「財術」(Zaitech)到處投機炒作,炒作的結果是標的資產增值、公司利潤大增,更有誘因進一步操作財務槓桿,作者下了一個結論:「財務 + 技術 = 爛帳」。

  再加上零利率的金融環境,這些政客、商人,對於容易取得的低利貸款上癮,貪得無饜的他們還會要求更多,幾近零利率的銀行資金提供了財團零成本的資金,而日本人高度的儲蓄率,則源源不絕的奉上扼殺人民自己的彈藥,憤世嫉俗的 William Pesek 用了一個可能是金融業內人士才比較有共鳴的低 pH 值比喻:伊斯蘭銀行。

  William Pesek 是這麼說的:

  『全世界的銀行體系都伊斯蘭化,而且難以回頭。伊斯蘭法禁止貸款或存款算利息,還蓋好龐大的基礎建設,協助包括波斯灣石油大亨這樣的客戶。日本央行、聯準會,與其他中央銀行提供無息的貸款,是不是有點剽竊的意味?美國總統尼克森於1971年回應傅利曼(按:應該是 Milton Friedman),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諷刺話:「我們現在都是凱恩斯主義者。」到了2009年,我們已經都變成伊斯蘭銀行家。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Balance] 《沒島戀曲》



或許革命街頭運動就像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它可能發生在某一年燠熱的暑假,可能因為不小心牽到了女孩滿是沁汗的手,刺眼的陽光從高樓大廈的縫隙中篩了下來,你瞇起眼想看看馬路對面的號誌燈號...而自額頭淌下的汗水卻將眼鏡沖滑到鼻尖,你試圖用另外一隻手推了推眼鏡,然後回頭望向那個女孩,想確認指尖傳遞而來的幸福是否真確地在這一刻發生,而可是,那不過是盛夏暑氣高漲的海市蜃樓。

多年以後,當你回想起那年期末考完放暑假的下午,你想不起來那個女孩的長相,頭髮是長是短?她後來被哪個同學朋友給追走了?於是你只記得的,卻是那海邊灌木林的鳥叫聲、海浪聲、還有樹葉吹動的聲音,還有那段讓你當作下酒菜的盛夏記憶,旋轉、旋轉,像個漩渦,都攪在一起吞食了你。

陳寶珣的這本《沒島戀曲》可說是被捧上了天,從書頁上的介紹以及網路搜得的資訊才得知,作者陳寶珣曾經是記者、是紀錄片導演,雨傘革命號稱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街頭運動,它的歷史地位未明,按理說陳寶珣有更能完整保存這段記憶的工具與方式,可他卻選擇用相當文藝的、有點曖昧地敘述了這段歷史。

故事的主線相當零散,約莫是一群男女一邊談著戀愛,一邊懷揣著滿腔的熱血,要為香港的『文明』、城市的未來盡一點心力,書中的角色都沒有全名,全部以如:阿初、小馬、小花傘之類的暱稱稱呼,好比每個走上街頭、睡在金鐘、旺角街道上的進步份子,沒有名字,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

每個人都經歷這場運動的少許的一部份,他們有時候推著群眾走,有時候被警察推著走,更多的時候,他們被這時代推過輾過,翻來覆去、斷簡殘篇,不知道該怎麼擷取事件的真實。

用這樣文藝腔的體裁暫時作為這段歷史記憶的留存方式是浪漫的,也是短時間內最好的方式,讓人想起電影《頤和園》,那可能是一段巨大歷史微縮後的隱喻,抑或不是?誰知道呢?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這段話出現在書本51頁的插圖下方。像是愛上了一個讓你義無反顧的女孩,我可以為你擋死。

愛情故事是包裝,這本書包裝得很彆腳,因為除了主人翁(作者)對香港這個城市的孺慕之外,故事主人翁談的卻像是中學生青春期荷爾蒙過剩的小情小愛,而浪漫而狂熱的政治理想也隨著滿溢。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當他們播放孫中山在1923年在香港大學的演講錄音:

  『我的革命思想,從香港得來......

這段演講,將整個雨傘運動升高到神聖的高度,彷彿新的國家又將誕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是啊!孫中山當時講的應該是帶有廣東話口音的英語吧?那是香港人再熟悉不過的口音,而今廣東省講廣東話的人越來越少,彷彿香港將與近百年前的國父孫中山共同保留粵語的文明,有什麼比搭上孫中山作為雨傘運動的代言人更好呢?可是,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孫中山的另一個外號「孫大炮」?那個為了募款、為了革命什麼好聽話都講得出來的革命家?

另外關於中國,那個藏在特首梁振英背後的、所稱的母國,作者嚴厲而批判的筆鋒是這麼寫的:

  『一個黑心的慈母,對某個民族而言,既對立又統一,因為他們的母親以嗜血聞名,在殘忍的中國的歷史當中,血代表愛,以見自己兒子的血而得慈母之名者,多不勝數,有人甚至在兒子背上刺血淋淋的大字,以此而得後世推崇。即使是以愛國之名也好,或以只愛自己之名也好,她應當是個變態的,這個變態國度母愛泛濫,非見血不可;偏偏一個文明的公敵,竟要裝扮出一張慈母的臉。
再一次試圖把雨傘運動與六四運動隱晦地畫上連結線。

而終於激情過後,駐紮在大馬路上的營帳、神壇都被拆下,換過歡呼聲不過一剎,
十條行車線的夏慤道,神殿的壇被撤了,眾人在這裏見證過的神跡,立過的約,一一被死氣和懸浮物掩埋了,祂變回它,一條條灰黑的石屎路。現在,它只乘載各式冷冷的車輛;可同時它仍然是祂,祂已以一條道路之身封聖,在中外道路史上,絕無僅有。

直到最後,胡琴咿咿呀呀拉著,拉過來又拉過去,激情過後,故事說盡,你會憶起滿是汗水浮動在空氣中的味道,遠望九龍巍巍的獅子山,山前山後,到處繁花似錦,而你終於想起那個女孩的臉,和你無意間牽住她手時候湧上腦頂的悸動,大概這就是戀愛了吧。


補記:讀這本書的時候正巧聽須川展也的演奏,雖然跟本書沒有太大的關聯,但曲子實在美得令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