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Balance] 《日本第一》,墜落前的狂歡




『你的城市是子虛烏有的。也許從來就沒有這樣的城。將來也肯定不會有。為什麼拿這些故事消遣?我清楚知道我的帝國正在腐爛,像沼澤裡的屍體一樣,把病毒傳染給啄食的烏鴉和靠它供給肥料的竹樹。外國人,為什麼不給我說這個?為什麼向韃靼皇帝打誑話?』
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

西方人對東方總有過多的想像,如同傳說中馬可波羅回到威尼斯後轉述東方的見聞,遙遠東方在忽必烈汗的統治下是強盛的元帝國,而《馬可波羅遊記》雖然成為當時西方人想像中國輝煌的枕邊讀物,卻也埋下西方人侵略中國的種子。

這本《日本第一》多少有點像是《馬可波羅遊記》的地位,時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的 Ezra F. Vogel (傅高義),對 70 年代屢創經濟奇蹟的日本滿懷著欽慕之情,不僅長駐日本實地踏查,從多個面向剖析當時那個盛世中的日本,好讓美國以日本為鏡,學學東方的經營哲學。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Balance] 漫談《不當行為》

本文授權轉載刊登於「關鍵評論網」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6/12/01



跟很多年輕的經濟學者一樣, Richard Thaler 第一篇投稿期刊的文章是他的博士論文,文章的主題屬於勞動經濟學領域,他的指導教授 Sherwin Rosen 是個勞動經濟學領域的大老,初出茅廬的 Richard Thaler 尚沒有什麼驚世駭俗之作,接受他文章的期刊並不是經濟學界裡主流的知名期刊,而且,論文的第一作者仍以他的老師為首,Richard Thaler 只是次要作者。

那一年是 1974 年, Richard Thaler 將滿 30 歲,剛取得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的經濟學博士學位,即將開展他的學術生涯,正是躊躇滿志、蓄勢待發的年紀。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Balance] 如何看待《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



「亞洲四小龍」這個徽章已經變成不得不提,提了卻又是令人相當羞赧的印記,亞洲諸國在上個世紀中葉或多或少都曾有過輝煌的一刻,台灣當然也不例外,作為一個曾經長時間住在亞洲的外國記者來說,Joe Studwell 對於亞洲諸國的經濟發展進程蒐集了大量的史料,《成與敗》這本書算是相當廣泛地介紹了亞洲國家如何透過國家引導下,實現經濟快速崛起的因素,以及她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作者表明他所觀察到亞洲國家經濟上快速崛起的成因可歸納出三點:成功的土地改革、強有力的出口規訓(export discipline),以及國家計畫導向的金融政策。除此之外,Joe Studwell 思想上私淑德國經濟學家 Friedrich List ,認為 List 的貿易保護論以及幼稚產業論不但能闡釋東亞國家發達的成因,也可將之奉為圭臬,指引下一階段的產業政策。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Balance] 《萬萬沒想到》



本篇與金融無關

最近同時讀了兩本書名一模一樣的書,都叫《萬萬沒想到》,其中一本是萬維綱寫的書,內容是萬維綱號稱以理工科思維解讀事物的一本讀物,這裡不是要講這本書。今天要講的是另一本,作者是中國早期的網紅「叫獸易小星」與一位年輕作家「有時右逝」共同掛名的《萬萬沒想到》,講述的是叫獸易小星如何徵集團隊,最後產製出網路搞笑劇「萬萬沒想到」的經過,萬維綱雖然這兩年在羅輯思維的光環下名氣較為人所熟知,但是萬維綱將書名取為《萬萬沒想到》,完完全全可說是向這齣網路名劇致敬。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Bridge] 《先放一把火》



要針對一本專門寫讀書心得的書再寫讀書心得似乎有點弔詭,何帆的這本《先放一把火》是他這兩三年在報章雜誌以及網路平台的專欄合集,既是專欄,便很難從中歸納出特定主題,文集姑且算是何帆的讀書心得以及對寫專欄當下時事的抒發。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Bridge] 跫音不響,十月的「春雨」不再:在張銳逝世之後

本文刊登於「數位時代」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6/10/08

(圖片來源:春雨醫生網站


  作為一個中國初代互聯網玩家、互聯網醫療創業者、知名媒體人...等眾多頭銜於一身的張銳,在中國十一長假間悄然地過世了,死因據稱是心肌梗塞,說是悄然完全是錯誤的陳述,正由於張銳集合眾多身份、及現今中國當紅的多個關鍵詞—如:醫療、互聯網、物聯網、共享經濟、O2O...等—於一身,再加上正值 44 歲的壯年尚在事業的巔峰時期,在許多中國的主流媒體與社交平台上一片喟嘆之聲。

  張銳的最後一個頭銜是中國互聯網醫療服務「春雨醫生」的創辦人兼 CEO ,從事醫療相關行業卻因健康因素導致在 IPO 前夕慨然而逝,令人不勝唏噓,我們不是很熟悉這一個令眾人惋惜的中國互聯網人物,但從許多報導側面了解此人,實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創業家,多半也推估因為長期的自我壓力導致今日的驟逝。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Balance] 如何翻轉階級?




  我們看到也談論了不少階級複製或是階級固化的悲觀現實,悲觀者對於教育與教養能否翻轉階級也開始產生懷疑。說完了階級複製的現象,那麼翻轉階級的定義呢?

  翻轉階級不一定要無產階級革命,我們都堅信有其他更和平的方式,例如課稅,但與其指望政府重分配,寧可思考是否有其他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工具或手段?教育可能還需要兩代人的努力,有沒有更快一點、在有生之年就可以實現的方式?我舉兩個親身經歷的真人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