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Capital] 羅輯思維的前世今生 (上)

(圖片來源:網易科技



  今天我們知道的羅輯思維是「每天堅持 60 秒的胖子」以及青年購書明燈的社群、自媒體,我們熟悉的是羅胖、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羅輯思維已經成為品牌,羅胖只是這個品牌對外的最主要窗口,這個品牌有銷售行為,有銷售行為就得開發票,更何況羅輯思維品牌目前面向的市場已經不限於中國,而擴大到整個華人圈,我們從企業成長的面向來看看羅輯思維是怎麼樣成長到今天這個模樣的。


羅輯思維的前世

  或許你有留意購買羅胖推薦書籍的發票,或許會留意到羅輯思維登記的公司名稱是「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的,北京思維造物是羅輯思維集團最主要的營運公司,這家公司成立於 2014 年6月。中國的企業營業登記公示系統所揭露的訊息比台灣經濟部做得要完整得多,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上網查詢。2014 年 6 月卻是相當奇怪的日期,為什麼我這麼說?我們回到最早「認識」羅胖的那天,那天羅輯思維第一季第 1 部視頻上線,羅胖選的題目是《末日迷信向死而生》,那一天,是 2012 年的 12 月 21 日。

  2012 年 12 月到 2014 年 6 月間的「羅輯思維」是以什麼樣的型態存在的呢?難不成是個體戶?我們來看看誰是「羅輯思維」最初的創辦人。

  羅輯思維的創辦人有哪幾個人有幾個說法,我以找得到公開資訊作為證據的為主,2012 年 4 月,羅振宇與同樣也是央視的同事申音共同發起成立了「獨立新媒(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這家獨立新媒公司看名字覺得口氣以及企圖心很大,把「獨立」與「新媒體」作為公司名稱著實相當大膽,也昭示了這兩位老媒體人想創建新典範的企圖。

  獨立新媒公司註冊的資本額是人民幣 200 萬元,我猜兩個剛離開國有企業工作崗位的人手邊也沒太多積蓄,初期到位的資本分別是申音 30 萬、羅振宇 10 萬,初期這類新媒體公司運營其實不需要太多的資本,幾十萬人民幣大概也夠搭個簡單的攝影棚、負擔初期的管銷費用了。從出資額的分配上,我們可以看到申音出的錢、佔的股權比例明顯是比羅胖要高得多,在羅輯思維成立初期可以看得出申音動用了相當多的資源與資金。

  這樣的合作模式進行了 2 年之後,2014年 3 月間,獨立新媒申報了第二次資金到位的情況,申音的出資額來到 164.7 萬元,羅振宇的出資額「只」增加到 35.3 萬元,羅胖作為一個文創產業的「生財器具」,這樣的出資額未免顯得小氣。我猜想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申音當時可能是手頭比較寬裕的投資人,但羅胖則在羅輯思維運作了一陣子之後,明顯體認到他的個人魅力在這門生意上佔了極大的重要性,因此兩人作為前期的創始夥伴,應該是在出資額的協議之外,另外可能以商標、肖像權利等無形資產,談了類似技術入股的協議,否則以這樣 1 : 4.6 懸殊的出資比,且公司代表人是申音的情況下,羅胖用「羅」輯思維這個品牌營運,難道不擔心未來被改成「申請入學」或者「怪杰思維」(按:申音曾創建了一個名叫『怪杰』的視頻節目)之類的名字?從申音的角度來看肯定也覺得彆扭,所以我認為,加計羅胖的「技術股」之後,雙方的股權比例應該是差不多的,否則這個公司成立不到 1 年肯定崩潰。

  後來申音與羅胖決定分手了, 2014 年 7 月間,申音獨自把羅胖的股份買回,自己一個人繳足了獨立新媒公司所有的股款 200 萬元,獨立新媒自此變成申音一個人獨資的公司。分手前肯定鬧過不愉快,兩人各自發了聲明也沒說太多,就這樣分道揚鑣,真正的分手理由知悉的人應該是少數,但兩人對外都沒有口出惡言,倒也還算君子絕交。

  申音在與羅胖分手之後怎麼了?我沒花太多心思去追蹤,但是從獨立新媒公司的公示信息來看,這家公司已經被北京市的工商管理局列入經營異常的名單(在 2015 年 10 月左右,截至目前都尚未恢復異常標示),料想應該過得挺不好,申音本人怕是也已經跑路了吧。

  2014 年 6 月,新的「羅輯思維」—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羅輯思維的公司主體「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登記成立。

(按:可能有讀者覺得這個時間線有點怪異,主要是我採用的時間點是公示信息系統上標示的時間,這表示是申請獲得主管機關通過的時間,實際上這些交易可能在這之前就已經醞釀或者完成了)


羅輯思維的轉世

  羅友們都知道,羅胖身後有個賢內助脫不花,脫不花本名李天田,筆名取材自梁羽生的武俠小說角色。李天田在加入羅輯思維團隊之前的本業是企管顧問,網路上說李天田很年輕的時候就自行創業,或者在許多大型集團企業擔任總經理職務。

  「總經理」這個名詞對台灣民眾而言相當偉岸且巨大,但在中國卻是很常見的職稱,很可能一個專案的主持人名片上也掛總經理職銜,有在中國市場跑過業務的很容易拿到一些印「總經理」頭銜的名片,大概跟投資銀行的「董事總經理」名片一樣氾濫。當然一個人能擔任專案主持人或者一個小主管能力不會太差,也因為這10年來中國快速發展,很多中階工作崗位亟缺管理人才,才造就這樣的現象。順帶一提,大陸人喜歡別人尊稱他「O總」,跟台灣人喜歡尊稱對方「O董」的風氣差不多,即便對方不見得是真正的總經理或董事長。

  李天田在擔任企管顧問工作時候的夥伴是路文軍,就我目前找得到的資訊來看,兩人應該最早是從蒙牛乳業以及中糧集團(其實兩家是關係企業)出身,在蒙牛獲得了頭角初露的舞台,後來創辦了所謂的「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兩人以及其他工作夥伴曾經共同出版了好幾本企業管理的書籍,也接到不少企業的諮詢或是教育訓練工作。

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是對外行銷用的渾名,與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有關的公司有二,其中一家公司名稱是「北京仁慧特智業諮詢有限公司」,成立於 2000 年 10 月,註冊資本額很少,只有人民幣 18 萬元,公司代表人目前仍是李天田,目前也還持續營運。脫總的年齡是個秘密,網路上找不到她出生年月日的資訊,但假使北京仁慧特智業這家公司就是那家號稱她「 17 歲創業、 19 歲當董事長」的公司的話,我們可以推估脫總出生年約在 1981~1983 年之間,也就是今年約莫 35 歲上下,這是題外話。北京仁慧特智業公司是我少數看到在網上公告營運資訊的小型公司, 2015 年全年的營業收入 179 萬元,淨利潤 2.9 萬元,當然,這種利潤水準通常是因為節了不少稅,所以利潤率通常做低一些,倒也不用太過認真。

  另一家公司「北京中軟研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則是正牌「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品牌的所有者,這家公司的股東人數就比較多了,創辦人是李天田、路文軍及其他一干人等,註冊資本稍微大一些總共 100 萬元,李天田從 2010 年公司創辦以來一直擔任公司代表人,直到 2016 年 4 月辭任,估計是羅輯思維這邊的業務忙不過來,只好暫時告別老戰友,同時也把北京中軟研的股份給退了,中國軟實力研究中心經營權全部交給路文軍。

  脫總李天田的專長是企管顧問,又出版過企業管理類的書籍,羅胖找脫總來擔任羅輯思維的執行長,似乎是再適合不過了,然而,你如何確定一個顧問是不是只會嘴砲,實際經營企業卻落得紙上談兵的下場嗎?我們看看北京中軟研公告的營運資訊來看, 2015 年全年營業額 531 萬元,淨利潤與北京仁慧特智業公司差不多,只有 3 萬元,公告的所有者權益(也就是台灣這邊所稱的『股東權益』或『淨值』)卻是負數的 -20 萬元,也就是整個公司呈現資不抵債的情況,又怎麼會是這種情況呢?


(待續)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Capital] Financial Trivial of MARVEL 漫威的財金考古

本文授權轉載刊登於「關鍵評論網」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6/06/01


在美國隊長遠走瓦干達(Wakanda)之後,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探員又發現其實美國隊長竟然是九頭蛇(Hydra)的間諜,無異傷透萬千少女的心。如果你看得出開頭這兩句話的矛盾與關聯性的話,你肯定跟我一樣宅,無論是電影或是漫畫的虛構故事線都是美漫英雄王國 Marvel 所創造的角色與科幻故事。

Marvel Entertainments, Inc. 在台灣稱為「漫威」影業,漫威公司跌宕的發展歷程在網路上資料豐富,在此就不多說,漫威在 2009 年被米奇帝國 Walt Disney Co. (NYSE:DIS)收購下市之前,漫威也曾是紐約證交所上市公司(NYSE:MVL),漫威原本並不是電影公司,2005 年之前,漫威主要的營業收入來源來自於角色的授權收入,以及販售玩具的營收,以現在這個時點來看當時的漫威,其實是個營收相對穩健的老牌上市公司。

財報是一本故事書,尤其是美國上市公司的財報,財報附註裏頭通常清楚地揭露當年度發生的重大事件,用閱讀故事書的角度來閱讀這家創造故事的公司其實充滿了宅男的趣味。

本文專注在財務方面的事件,所幸漫威曾經是上市公司,即便下市了,在網路上還能搜尋到漫威的舊財報,如前述,這幾年漫威公司的重大轉折發生在 2005 年與 2009 年,一個是漫威開始自行拍攝電影那年、一個是漫威宣布納入米奇帝國麾下那年。




(圖片來源:Nerd Reactor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Capital] BILLIONS




《Billions》這齣美劇在前幾天播出了第一季的收官之作,IMDb上還沒有標誌出第二季的上映時程,目前還不曉得有沒有第二季可以看,以目前 IMDb 評分 8.4 分的熱度,且作為這齣美劇的追劇族,當然還是希望能有下一季問世。

說實在我對本季的結尾感到相當失望,結尾是兩位男主角在會議室裡互相放狠話,兩個人像是潑婦罵街那樣彼此對罵,對話的內容直讓我想翻白眼,根本就只是所謂的 trash talk 而已,拜託兩位做點真格的事情,不要只是耍耍嘴皮子而已。

我本身挺喜歡這部美劇,尤其是第一季前半部。

首先是人物的設定,本劇有兩位男主角,男一號 Bobby Axelrod(Damian Lewis飾)是私募基金 Axe Capital 的主要合夥人,白手起家,靠著對金融市場的直覺與內線交易,甚至是使用違法的手段,賺進了大把的財富,但 Axelrod 發家賺進的第一桶金,是在 911 當天,不顧當時同事的死活,趁著股票市場大亂的時候大賺一筆,因此也為人詬病這段染了血的發家史。

男二號 Chuck Rhodes(Paul Giamatti飾)是紐約市的主任檢察官,有個經營知名出版集團的老爸,家境富裕,Chuck 嫉惡如仇,當上了紐約市東區最高的檢察總長,但為了將嫌疑犯定罪入獄,往往不擇手段巧取證據。當他終於找到一丁點 Bobby Axelrod 及 Axe Capital 違法的證據之後,便極盡所能的羅織各種可能的罪證,期待總有一天能夠將之定罪入獄。

光看兩位男主角這樣衝突的角色設定,大概已能預期劇情應該能激盪出不少火花。劇組安排了 Chuck Rhodes 的老婆 Wendy Rhodes(Maggie Siff飾)在 Axe Capital 擔任內部員工諮詢師的職位,原因是在私募基金工作壓力極大,常常需要藉由心理諮商穩定情緒、提升表現。

也因此使得 Wendy 在 Axe Capital 的地位與角色極其重要,也因爲這層關係,使得 Chuck 與 Bobby 對決時產生了利害關係需要迴避的難題與矛盾。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Capital] Panama Papers



(不能免俗還是得用這張圖片當封面)


打自巴拿馬文件(The Panama Papers)數日前在媒體上公開以來,媒體彷彿是鍵盤柯南上身,開始有各種的影射、揣測,多數的報導標題與內文有所差異,甚至有標題殺人法之嫌。截至目前為止,金融圈業內人士對這份文件雖然也抱持著鄉民看熱鬧的態度,但說實在倒還沒有出來表示特定立場的發聲,其實也就是仍在觀望事件的發展。

坦白說,要在現在這個階段對 Panama Papers 發表任何評論都很為難而且必須相當謹慎,畢竟這「堆」號稱有 2.6 TB 的原始資料 raw data 到底包含了哪些東西?這些文件到底真實性多高?沒有親眼見到這些爆料文件本體的話,也只能相信 ICIJ 這個組織的誠信,相信他們不會在揭露一連串「世紀謊言」的行動上撒謊?這本身其實想想仍是挺令人莞爾的。

相較於各大媒體的專題式、獵奇式震天價響的報導,除了首幾日搞到冰島總理下台之外,目前沒看到凌遲式的一系列爆料動作,使得鄉民們引頸期盼的「犯罪證據」顯得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樓,這些「證據」好似還掩蓋在五里迷霧之中,即便台灣唯一受邀參與「解密」的新聞媒體天下雜誌社目前也只不痛不癢地爆個蔡英文兄長蔡瀛陽、小虎隊吳奇隆有設立境外公司的花邊新聞,怎麼會新聞發酵快一週了,只有這一點點雷聲大雨點小的小打小鬧?這是我好奇的第一個點。

設立境外公司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只要你繳得起每年約美金 1,000 元的規費(其實還有更便宜的),不必飛一趟巴拿馬,你也可以擁有一間註冊在免稅天堂的境外公司。

由於設立境外公司的門檻低、自由度高,所以使用者多半將之視為一種工具,當然,這種工具還附帶了可以節稅以及隱密性的好處,不過你可以試著問你自己,如果有一項簡單的工具(姑且不論合法與否),可以讓你每年少繳一點稅,你會不會想去嘗試呢?你知道財政部在官網上還有「節稅宣導手冊」這種東西教你如何少貢獻中華民國政府一點稅收呢!

其實網路上許多懂得操作境外公司的神人都有指出一點,也就是設立境外公司不難,真的要節稅或者要進行各項交易,得要有銀行(帳戶)的配合不可,也就是說,你有錢想「清理乾淨」的話,難不成像《華爾街之狼》那樣把鈔票貼在身上通關嗎?在進行接下來的、合法的、非法的交易之前,境外公司得先開設一個銀行帳戶。

小弟忝在香港待過幾年,我只能說,出了台灣,要開銀行帳戶絕沒有像台灣這麼容易,至於難度如何不是本篇重點,在此按下不表。在 ICIJ 的 Panama Papers 網頁上特別統計了 Panama Papers 涉及的銀行,第一名是一家設立在盧森堡(Luxembourg)的小銀行,另外有些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大銀行例如 HSBC (匯豐銀行),HSBC 的摩納哥(Monaco)以及瑞士(Suisse)分支機構分別佔據了第4及第5名,另外還有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以及瑞士銀行(UBS)的分支機構則分別佔據了第3及第6名,我好奇的第二個點是:怎麼都是歐系的銀行?完全不見美系的銀行?美國人特別守法還是美國銀行特別乖巧?

與上一點有關的是,統計數據揭露了主要中介的國家別依序分別是:香港、瑞士、以及英國,我認為這樣的統計數據稍有偏誤,業內有所謂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佔據前三名的城市大概就是倫敦、紐約以及香港,時代雜誌戲稱為 Nylonkong ,對岸中國則俗稱「紐倫港」,就是指出這三大城市是世界前三大金融中心,本身量體就是世界級的規模,而且也都接受註冊在免稅天堂國家的境外公司在當地銀行開戶(台灣也接受, 即是一般所稱的 OBU ),自然從香港、英國客戶數會是最多的,但是,紐約卻在 Panama Papers 的統計數據中完全缺席,難道不令人疑心嗎?

ICIJ 在 2014 年初的時候也推出所謂的「ICIJ境外金融解密資料庫」(ICIJ Offshore Leaks Database),當時宣稱要重磅爆料的聲勢與今日的 Panama Papers 恐怕不相上下,但實際上利用這個資料庫查詢的結果,卻發現相當多的境外公司資訊都是錯誤的。是的,我當然查詢過我所服務過的客戶的相關資料,但多半付之闕如,甚至有的以公司主要名稱為關鍵字輸入都查不到,當然,後來這個資料庫在業界被譏為笑柄,也沒有被認真看待,因為完整度以及資料即時程度也不足,資料庫能提供的資訊相當有限,而且無從對照背後的 raw data ,自然願意採信的人就不多。

本回 Panama Papers 目前看起來比較像是巴拿馬這所 Mossack Fonseca 律師事務所的內部資料被有心人士偷盜出來外漏,至於律師事務所留存的文件除了註冊境外公司所需要的基本證照之外是否還會包含這些公司持有人的「犯罪證據」?我不敢說有或者沒有,也不敢妄加揣測,但是 ICIJ 到底有沒有掌握這些證據以及願意公開揭露的程度到哪裡?(當然,這牽涉到證據掌控範圍以及記者們的勇氣到哪裡)會不會又像上一回 ICIJ Offshore Leaks Database 一樣無疾而終?則是我好奇的第三點,畢竟,只是說某某大老闆有成立境外公司,So What?台灣還允許境外公司股票在台灣掛牌上市哩,你有沒有買過 F 股啊?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Bridge] [非工商] 哥刷的不是信用卡,是鄉愁。



  這幾天把手上這張契丹航空聯名卡給剪了,雖說是「剪」卡,但此時金融服務已相當進步,不需要真的把卡片剪斷寄回,只需要打電話向客服人員申請即可。

  我為什麼要這麼感嘆地講這件事,因為這張信用卡是我在香港工作時候獲得的第一張信用卡。熟悉我的朋友們或許知道,我到香港工作後申請的第一張信用卡並非是美國運通,而是當時撥付薪水的渣X銀行,一個外國人在香港辦信用卡並非容易的事,香港雖然金融業遍地都是,但對於核給外國人信用工具還是得滿足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一共向渣X銀行申請3次信用卡,但卻是直到美國運通核給我這張信用卡後,渣X銀行才順利核發卡片給我,所以這張信用卡與其說是在港便利消費的工具,毋寧說是香港打工的身份象徵。

  最初這是一位在港工作已久的前輩推薦,一開始還覺得不是一般常見的 VISA 或 Master 卡,擔心可供刷卡的店家不多,但核卡後才發覺這背後代表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當時每個月至少要到香港機場報到幾次,除了飛到大陸出差之外,就是為了返回台灣休假,公司提供外派人員的機票數量有限,想多回台灣,就得自己出機票錢。外派的生活是很苦悶的,苦悶的生活多半誘發的是各式各樣的消費來滿足空洞的心靈,由於這張卡刷卡都能累積哩程數,累積足夠哩程數後就能換一張台港來回機票,也是因此,這張卡受到許多在港打工的台灣人喜愛,我們常常有一種錯覺,好像每刷一筆,就離台灣的家又更近了一步。


  哥刷的不是信用卡,是鄉愁。

[Capital] 羅胖與 Papi 醬

今天趁著吃晚餐的時間把這幾天羅友圈最火的新聞『 Papi 醬』的視頻都看過一遍,其實目前 Papi 醬的視頻並不多,要完整看完一遍大概只消花幾個小時的時間。我雖說不是第一次聽到 Papi 醬的稱號,但卻是第一次看她的視頻,看完只有一個感想—— Papi 醬簡直是中國版的宅女小紅

宅女小紅與 Papi 醬無論在內容以及走紅的模式上有著相當大的相似性,只不過羞昂本人自稱因為還在某公司上班,所以堅持不露臉以免影響工作及生活,套句宅女小紅的話來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垃圾山。」

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對日常的瑣事、可憎又可愛的身邊人犯些嘀咕,對方罪不致死也不致絕交,但沒找個管道發洩個幾句總是覺得心裡很不是滋味,羞昂與 Papi 醬很適時地提供了這樣的發洩管道與無厘頭搞笑的方式,女丑難得,迅速走紅。

羅胖與 Papi 醬的結合我想多數的羅胖腦殘粉都不會認為是羅胖為了貪圖 Papi 醬的粉絲數或點擊率,我看了截至今天晚上 Papi 醬官方微博的粉絲人數大約 790 萬人,就這方面來看,與羅胖的 600 萬用戶數差異不大,我所謂差異不大一方面是看在中國 12 億人口的群體上,區區 1~2 百萬的差異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再者羅胖的 600 萬用戶數已經成為可交易的類似證券化商品,本身已可為羅輯思維團隊帶來營收與現金流量,跟微博上可能是虛無縹緲的 790 萬粉絲有著天差地遠的分別。(話說羅輯思維朋友圈的粉絲人數才不過 240 萬人左右哪)




我認為羅胖選擇與 Papi 醬合作的出發點是為了填補羅輯思維這個品牌在市場定位上的空缺,羅輯思維這個品牌以及羅胖粉絲標榜的是愛知(智)求真,是一個以知識交換、傳遞而營造的社群體系,組成這個體系的份子是以消費知識...或直白的說以消費書本為驅動的核心,另外,我發現組成這個圈子的性別是以男性居多!

Papi 醬的粉絲組成份子我無法做精確的統計,但初步閱讀了幾篇微博文後,發現活躍的粉絲以女性較多。再者, Papi 醬的視頻內容仔細分析起來,內容事實上不包含任何知識,純粹是讓閱聽者「倒垃圾」的娛樂用途,用數學式來表示的話,簡直就是 - |羅胖|!用白話文來解釋的話:就是羅胖取絕對值後加上一個負號。就像閃電俠有平行世界裡的逆閃,把 Papi 醬當成逆羅胖未嘗不可。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垃圾山。

我無意去貶低 Papi 醬及其粉絲的意思,我要說的是,羅胖處理羅輯思維品牌調性假定是光譜上的一個點,那麼 Papi 醬可說是光譜上的另一端點,兩個端點的結合可以觸碰到羅輯思維目前接觸不到的客群,可能是女性、可能是不想下班回家還動腦筋研究南明怎麼滅亡的你我他。

作為一個極端的標誌,羅輯思維無法傾斜或拐彎去吸引原本就不是他目標客群的那些人,找一個完全與羅胖形象相反的人物加入,是一個相當合理(反正我是事後諸葛)的戰略作為。羅胖與 Papi 醬一個是男、一個是女,一個胖一個瘦,一個每回都很謙虛的說自己是死磕俠,另一個總要稱自己是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你說,這難道不像是『逆羅胖』嗎?更何況,會搞笑的美女往往比出淤泥而不染的女神更受歡迎,難道你不愛阿喜嗎?

其次來談談融資,據目前網路上查得到的資訊來看, Papi 醬獲得真格資本、羅輯思維、光源資本、星圖資本等共 4 個投資方聯袂投資了人民幣 1200 萬,估值有人說 3 億人民幣,也有人說 10 億人民幣,後者的估值還是虎嗅網宣告的,但無論估值是 3 億或 10 億,Papi 醬融資了 1200 萬反推佔其估值比率從 4% ~ 1.2% ,這樣的比率對這幾個投資方來說都低得太過於天使了,坦白說我覺得估值是有點誇大。

假設是真實的話,在這些知名風投進來之前,Papi 醬應該已經針對她的(網傳)經紀人做了 A 輪融資把多數股權出讓並且抬高了整體的估值。無論如何,不管估值多高都只是虛名,能拿到錢做有價值的事情、讓更多的人能觀賞美貌才女的作品才是粉絲之福。

最後,羅胖一開始賣了個關子要大家猜猜羅輯思維與 Papi 醬的合作模式,說實在我腦筋已經不靈光大概也猜不著,但我覺得也不用刻意去猜想,即便羅胖自己心中有底有方向,但他拋出這樣的話題出來讓粉絲猜,或多或少也是希望透過粉絲的「猜測」與討論之中,擷取一些製作團隊沒想到的、更有創意的合作方式,畢竟投了錢進去也得多靠粉絲幫忙支招把錢賺回來,這也是羅胖一直鼓吹的『互聯網思維』的一種方式不是嗎?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Balance] 誰該為你的成功買單?

本週的「吳曉波頻道」邀請到何飛鵬來談論『台灣該不該對大陸的錢說”不!“』,何飛鵬的觀點不見得完全正確,但其觀察我認為有其參考價值,何飛鵬觀察 到台灣的經濟發展靠兩種力量引導:一是國家政策引導,另一是一窩蜂的產業群聚效應。無獨有偶地,今天又看到一則業者要求政府指引產業方向的新聞,我想說說我的看法。

我工作的一小部分是試圖尋找一些政府的資(ㄅㄨˇ)源(ㄊㄧㄝ )以降低資金成本,看看能不能讓前端業務對客戶的報價上能多一點所謂的「競爭力」,這樣的動機是出發點,當然也期待能在政府的指引下能否找出產業的明日之星?未來的潛力客戶?寫到這裡你們會覺得這些產業類別會不會是夕陽產業?會不會是經營上相對辛苦的行業?事實上我發現,甚至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所謂「台灣之光」,這些名實相符的台灣之光甚至有著令人稱羨的高獲利能力,然後因為各項的補貼、專案、輔導措施,他們取得極為低廉的專案貸款,貸款利率尤有甚者甚至低於銀行的拆借成本,讓這些企業的稅前利潤率可以進一步提高,好似中華民國政府真的用這樣的方式砸出幾個台灣之光。 

要定義什麼是台灣的「戰略性產業」本身是一件相當主觀而且嚴肅的價值判斷問題,「戰略」兩字在對岸相當常見且常用,因為對岸把「戰略」當成「策略」來使用,它可能指的只是一個短期因為某種目的而結合的招數而已。台灣用字脈絡下的意義是相當嚴肅的,我們甚至有一部《戰略性高科技貨品輸出入管理辦法》,內容是生產或販售貨品牽涉到國防安全時候該如何管理(我真的不是有意要說廢話的),無論在對岸或是台灣的語境脈絡下,想像中的「戰略性產業」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它是牽涉國防安全的嗎?國家發展這類產業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向他國宣戰(笑)還是擴大就業?或者是像矽品、IC 設計這類外流會動搖國本的台灣核心技術?它是資本密集的行業嗎?它是難以向一般金融機構或資本市場籌資的行業嗎?這類行業是不是營運具有相當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呢?

我不知道這些行業在籌資、融資上是否存在普遍性的困難,因為事實上不缺乏某電商又獲得某創投、某大公司的投資、估值上看幾億之類的新聞,當然這很有可能只是生存者謬誤,但不是完全沒有融資管道的不是嗎?另外,其實工業局與國發基金早有「加強投資策略性服務業推動計畫」,台灣政府是有提供一些資源可以運用的。只是我依舊納悶的是,如果產業前景這麼看好,就算沒有國家的資本,民間的資本也會投入呀?另外,台灣是民主國家,怎麼人民老是要求政府要做一堆計劃經濟的事情呢?難道不會又想成為下一個政府補貼你稅、央行貶值讓你好外銷、國安基金買你股票讓你漲的「台灣之光」呢?凡政府補貼必有扭曲,而我們能接受經濟發展的扭曲到什麼程度?我們該為你的成功買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