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Balance] 《北京折疊》




(電影全面啟動劇照)


中國女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折疊》獲得本年度科幻文學大獎雨果獎中篇類首獎,作為一個不是很認真的科幻迷,我也湊熱鬧般把這部小說看完。小說本身篇幅不長,閱讀速度快的人大概半個小時左右大概可翻閱完畢。

故事的情節沒有太多的轉折,是以多數評論文章都能在幾十字的篇幅內介紹《北京折疊》的故事梗概,主要的重點在於故事背景的設定—也就是篇名的由來。

北京市為了解決人口過多產生的居住問題,以及工作職缺過少產生的失業問題,在北京六環內建造了可以將城市分成三層空間,三個空間依照中央的規劃依 48 個小時為單位,分時段露出地面讓各層居民得以活動及工作,其他時間,整個城市則可自動折疊收入地面,並以催眠氣體讓居民沉睡,等待下次露出地面。好比我們平常打開、收折一本立體書一般。

小說全文可在網路上找到,豆瓣閱讀開放全文免費,連結在此。如果要看評論或分析,端傳媒轉載了林品的「《北京摺疊》的階級時空,與我們無工作的未來」一文,是相當完整的社會學分析及評論。

故事本身就是具象地在敘述階級差異這件事,也毫無懸念、著無庸議透過各種階級不平等的明示、隱喻陳述劇情。階級與三層世界的存在就像是一塊三層蛋糕,作為小說的體裁,主角的功用就像刀一般縱向剖開三層世界/蛋糕的縱深,揭露階級差異的現實,也不枉費作家為主人翁取的名字「老刀」。如果維吉爾(Virgil)是帶領但丁走過地獄的嚮導,老刀就是那個引著讀者試圖穿越階級壁壘無功而返的烈士。

小說受限於篇幅無法有太多的鋪陳與隱喻,多以直白敘述例如城市折疊的機制、不同階層居民收入與生活條件的差異等等,使得這部小說變得極易理解,便於套用現成的理論進行分析,也因小說點出了中國大陸現行的現實,而不是空想出來的可能情境,引起了相當大的共鳴與討論。

雖然許多評論對本部小說在人物塑造及情節鋪陳上多有過於扁平和簡化的批評,只能說一個以文載道的小說能夠喚起讀者生活上的共鳴,並對自身所處的環境產生關懷,依舊不減小說成為傑作的地位。

可以分析這部小說文本的角度很多,我無意再去解構或分析小說裡的是與非,只想提出幾個因這部小說引發的生活經驗。小說設定北京六環內的土地被改造成折疊城市,但北京市不只六環,意思是居住在七環以外的居民仍能正常生活,他們有些人就在外環的繞城高速路上看著這座城市日復一日地翻轉折疊,但人既然能遠離六環內過正常的生活,為什麼偏要擠在折疊城市內忍受被上層階層的人剝削呢?

以台北市的例子來說,我們常戲稱的「天龍國」、「蛋黃區」所謂的大安區,也仍是有像是信維市場這樣的低度發展區域;或者以香港的例子,過去的香港有九龍寨城,近代香港則像是尖沙咀的重慶大厦(其實這幾年整修過已經好很多了)或是香檳大厦,它們被折疊在城市最熱鬧繁華的地段,像是遊蕩在繁華世界裡的幽靈。而城市裡底層的受剝削的人為什麼寧可接受每輪長達 40 小時「被消失/催眠」的時間,仍要留在這個明擺著剝削他們的第三空間內?菁英階層沒有勞動階層無以維生,階級與階級之間竟是這樣彼此豢養著的。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Balance] 《一席》觀後 — 山寨的野蠻或是優雅的反抗?

本文刊登於「數位時代」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6/08/03



  我們可能都已經對於中國野蠻式的山寨作風感到無力,這也是很多人對《一席》第一印象。《一席》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演講與知識交流平台,換個比較具體的說法,幾乎可以說它是中國版的 TED ,《一席》也的確當得起「山寨 TED」這樣的惡名,無論從 logo 的設計、顏色,乃至舞台的布置,無一不是向國際知名的 TED 致敬,最大的不同,就是允許講者講演的時間超過 18 分鐘,甚至可以長達整整一小時讓講者暢所欲言,發揮空間極大。

  相較於其他當紅的中國自媒體頻道,如《羅輯思維》或是《一千零一夜》,《一席》的知名度沒前兩者高,也著重於線下活動,線上視頻比較像是輔助性質,以至於優酷上的視頻點閱次數以及頻道訂閱人數都屬低檔,以本文寫作當下(8月3日)的總訂閱粉絲數僅約 24 萬多戶, 457 個已上架的影片,總播放次數一共 1.03 億次,等於每個影片平均被觀看 22.5 萬次,跟《羅輯思維》幾乎每集都有百萬次播放(僅計算優酷平台,還未計入喜馬拉雅音頻以及 YouTube 平台)相比,簡直不在同一個量級上。

  既然不是同一個量級的競品,為何還要特別談《一席》?如果這只是一個山寨品也就罷了,但是注意到有幾位台灣的名人也參與《一席》的活動,所談的主題與內容也相當有深度,光憑這點至少值得你花個 10 分鐘稍微瞭解一下這個「平台」,試著打開幾個你感興趣的主題來聽聽。

  我認識的中國名人、網紅不多,舉幾個以我淺薄見聞所認識的台籍名人演講

    2. 相聲瓦舍創辦人馮翊綱,【一席】馮翊綱《多了三顆糖》
    3. 作家張大春,【一席】張大春《未完成的》
    5. 作家陳雪,【一席】陳雪《強者》
    6. 大提琴家/作曲家范宗沛,【一席】范宗沛《一天》
    9. 導演齊柏林,【一席】齊柏林《看見台灣》
    10. 歌手陳珊妮,【一席】陳珊妮《待辦事項》
    11. 麵包師傅吳寶春,【一席】吳寶春《冠軍麵包》

  以上只是隨意舉出 10 個例子,事實上還有不少台灣籍的無論是知名藝人、作家或是創業家站在《一席》的舞台上,我們還能小看這個平台嗎?以下我舉幾個可以讓大家參考的看點,無關對錯。

《一席》與《羅輯思維》同年出生

    兩者都是創立在 2012 年,是什麼造成 4 年之後兩者在網路視頻觀看次數有這麼大的落差呢?《羅輯思維》初期幾乎只賣羅胖一人的人格魅力,《一席》則匯集了來自各個領域人士的經驗與知識分享,是什麼造成兩者的巨大差距?

《一席》上最受歡迎的台灣講者是誰?

  我們由優酷的點閱次數排行來看,觀看次數進入前 40 名的台灣講者只有 3 人,其中次數最多的是歌手張懸,點閱次數約略 110 萬次,排名落在所有視頻的第 7 、第 8 名之間,尤其是在她發生「國旗事件」之後,還能夠讓這麼多的中國人喜愛並點閱,著實是相當難得的結果,再看影片下方的留言,並非都是負評,甚至還有人為張懸平反,中國很大、人口很多,並不是每個中國人都是豺狼虎豹,還是有不少人知道這場演講無關政治,可以拋開偏見欣賞內容。


  其次還有導演黃嘉俊的《一首搖滾上月球》,點閱次數約 85 萬次,排名約在 19 、 20 名之間,以及生態攝影師黃一峰的《我的自然生活》,點閱次數約 73 萬次。對於只有 3 位來自台灣的講者視頻點閱次數進入前 40 名的這件事讓我耿耿於懷,台灣講者在整體數量上的比例不算低,何以點閱次數都偏低?

共同點:串連中港台華文圈

  《一席》節目的內容在題材的選擇以及講者的邀請上,展現了十足多樣性的配置,即便是在講者的國籍上,《一席》並未因為兩岸政治因素偏廢台灣這塊市場,甚至還在台北舉辦了數次線下活動

  無論是前面提到的比較火紅的如《羅輯思維》以及《看理想》系列等自媒體,都似乎有意地將台灣元素的比重提得比較高,比如說《羅輯思維》販售並大力推銷台灣作家許榮哲的書,也悄悄地輸入台大教授熊秉元的作品,復刻港大教授張五常的名著;《看理想》三個節目中,則是由馬世芳獨自負責《聽說》系列節目。想像我們拿台灣與中國的人口數相比,一人一票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勝算,但是台灣在這些由對岸建置的媒體發聲渠道上,所佔的可不只是一席之地,而是擲地有聲的鏗鏘。

  再回頭看看《一席》前 40 名,只有一位排行在約 33 名、香港美食作家歐陽應霽的《你吃了沒》,《一席》在香港的線下活動次數以及邀請的講者數量確實也偏少。這樣子的配置比例,似乎反映了中國這些知識、藝文類自媒體的某種成功方程式—結合台灣、香港元素,但不要太多。

全球化的優雅反抗者?

  中國或許屏蔽了臉書,卻沒有拒 TED 於門外,中國各大城市大概都找得到  TEDx北上廣深之類在地化的 TED 活動,這也使得《一席》的存在在中國內部也引發了不少討論,其中在「知乎」上的這則討論我認為值得也來思考一下,討論串中首先點出了語言上的隔閡導致了「中國聲音」在 TED 平台上的傳播困難,作為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中文,以及早已有能力與西方分庭抗禮的中國來說,建立一個屬於自己原生的…無論是媒體、系統、貨幣……等工具/武器足以對抗來自於美國的「帝國主義」,似乎是再自然不過、民族主義高漲下的反射動作。

  與其說是全球化,倒不如說是美國化, TED 同時體現了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折衷與並存,或許中國人早已習於毛主席的名言「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面對 TED ,一開始是義無反顧粗暴地逕行模仿,然而隨著一次次的優化與調整,其實目前《一席》從網頁的設計、視頻節目的質感以及選題、內容等,品質已經相當專業,它正以相當優雅的姿態對美國化/全球化進行防衛與擬仿,從這觀點來看,而它揭櫫的精神不太像是「聽君一席話」,反而是「爭一席之地」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台灣是否該去爭取一席之地?這當然是雙關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