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Balance] 《大數據資本主義》



大數據這個 buzzword 也已流行許多年,互聯網時代、富數據時代與過去的金融資本主義時代所追求的目標有些許的不同,《大數據資本主義》一書很淺白地探討了資本家從資本聚積轉向對數據癡迷的典範轉移,互聯網時代裡,得數據者將得天下。 


價格做為數據的交換媒介


經濟學對於貨幣的古典概念是作為交易的媒介,認為在以物易物的遠古時代裡,人們為了消弭物品與物品交換時的配適問題,就好比你想要魚竿,對方卻只有魚乾,交易無法成立。 

於是人們會使用身邊可得的物品作為計價財(Numéraire),這種物品通常體積不大便於流通,人們可以先把手頭上擁有的資源先兌換成這類計價財,再用它去交換自己想要的物品。 

這類學理上稱為計價財的物品可能可以是貝殼、也可能是馬匹,而其實,這就一種廣義「貨幣」的概念。後來計價財逐漸演變成名義上的貨幣,由一個權威機構(通常是政府)發行全國一致的通貨,好讓在該國內的居民得以使用。 

貨幣的出現使得絕大多數的物品都有了衡量價值(value)的單位,因此便可以進一步透過貨幣來標示出它的價格(price),物品有了價格,交易與交換更為容易,市場於焉建立。 

市場機制作為「看不見的手」,讓市場中的所有參與者彼此協作,而這之間,各個參與者是透過價格的訂定(出價或接受價格)來逐步向均衡點前進,最終達成完美均衡。這是經濟學的古典命題,也是個體經濟學被叫做價格理論(Price Theory)的原因,在數據(處理)科技不夠發達的時代,價格是顯示生產者、消費者偏好最有效率的方式。 

我之所以要花這麼長篇幅寫貨幣起源的科普知識呢,其實是為了引入這本書作者的主張,也就是在這個數據收集容易(想想臉書的劍橋分析事件)、數據分析科技進步的現代,無論是企業要獲知消費者的偏好,或者是消費者要做出符合理性的選擇,都能倚靠數據分析來完美(或近乎完美)達成。 

如果不需要透過價格、貨幣這些中介介質,就能夠以足夠先進的數據科技來媒合、配適市場上的供給與需求,那麼,是否數據可以取代貨幣的角色? 

或者退而求其次,數據是否能幫助市場上的每個參與者更精準地顯現出他們的偏好,經濟學教科書上所謂的完全競爭市場(幾乎所有人都公認完全競爭市場只存在於教科書或是學院的黑板上)是否就更有可能達成了呢? 


數據做為資本


這本《大數據資本主義》從第 7 章《銀行的未來》開始進入重點(前 6 章其實可讀可不讀)。以往貨幣是衡量商品的尺度,也是擁有你想要的商品的等價兌換,那麼,擁有貨幣、聚積貨幣便成為擴大自己無盡慾望的最佳利器,追求貨幣的聚斂、累積,用以獲取更多的權力,這是資本主義的起源。 

在舊時代裡,資本家追求的是資本的累積,透過賺取貨幣累積下一回合投資的資本,白話一點講,就是以錢滾錢讓資本累積的速度更快。另外,能夠控制或管理資本的行業—金融業—則成為資本家熱愛經營的行業之一,人們得透過金融業儲存貨幣、流通貨幣,資本家也透過金融業獲取高度的槓桿,除了加快資本累積的速度之外,更是將搾取社會資源的權力更進一步地牢牢抓取在手上。 

而如今,企業對於數據取得的興趣將會逐漸超過對資本聚積的興趣,首當其衝的將會是金融業。當數據的積累越多,越能在可見的未來帶來更高的報酬,貨幣不再是資本家追逐的唯一要素,轉向對數據的迷戀與追尋,金融業被貨幣賦予的原有地位逐步除魅。 

金融業存在的功用之一在於弭平存貸雙方的資訊不對稱,例如傳統的商業銀行把有風險的放款業務透過各種金融工具以及管理風險的工具轉化成為無風險的存款(利息),金融業也在這過程中賺取因為資訊不對稱帶來的套利空間。 

當數據科技已經足夠先進,無需透過傳統金融行業進行的時候,金融業將朝向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以及碎片化方向發展,貸款者不再需要讓銀行員審核貸款,他們可以透過線上貸款平台,利用平台對他搜集的信息媒合一個願意承擔風險的資金提供者。消費者有理財需求的時候,也不再需要金融業員工提供諮詢,只消讓數位理財「(電腦)顧問」依據你的喜好與風險承受偏好提供理財建議。 

如同 Bill Gates 的名言:Banking is necessary, Banks are not! 


數據做為一種稅收 — 數據資本主義的分配正義 


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裡,Facebook、Google、Amazon、阿里巴巴這些「超級巨星企業」(superstar firm),無一不是想方設法在收集用戶的各種有關的、看似無關的數據,這些互聯網時代的巨擘透過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在逐次的改良與迭代過程中,確實提供消費者越發完善的服務。 

但如同舊時代人們的憂慮,自由競爭市場、抑或是資本主義社會難免造成資本集中於少數人之手,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富數據的時代一樣會有數據掌握在少數「數據資本家」手裡的疑慮。 

作者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探討了幾個因應數據時代來臨,各方提出維護數據資本主義時代分配正義的主張,例如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或是機器人税的概念,都是為了矯正因為數據市場集中化之後,防治各種攸關你我的數據被所謂「超級巨星企業」宰制。 

UBI、機器人稅等的概念正被廣泛討論,但也如同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論戰一般,仍舊會區分左右派系,只不過爭論的重點從貨幣資本轉移到了數據的產權。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認為政府立法與執法單位以應積極立法,確保數據不會過度集中於少數的數據資本家,會計準則也應該與時俱進,讓數據的價值能夠顯現在資產負債表之上,彰顯企業的價值。隨後,他提出了自己的創意想法:企業以資料(數據)代替金錢繳稅。 

何謂數據代替金錢繳稅呢?作者認為越大的企業擁有的數據量越多,大企業以這些數據牟利,政府可以接受企業開放他們手中有價值的資料,政府可使用這些數據來改善人民的福祉。 

這個概念有點空洞,以書中舉的例子來說,如果汽車製造商公開他們利用汽車感測器蒐集的資料,政府可以透過這些資料找出路上容易肇事路段並加以改善。然而,空有數據沒有稅金,政府依舊無法施行各項政策,數據僅能作為一種稅收來源,並非全部,公開的數據一方面可以幫助政府更有效率的施行公共政策,另一方面也削弱這些擁數據自重的企業。 

將原本屬於大眾的數據公開並且分散(去中心化),防止因數據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異化與剝削,原本便是互聯網時代的時代精神。 

當然,這些看來都還有點科幻小說的味道,富數據市場/社會雖然已經來臨,但畢竟還未全面取代貨幣中介的功能,大數據能預測的人類行為很多,但人類本身就很善變。作者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的主張以及觀點偏右,這本《大數據資本主義》企圖探討的面向很多,本書算是一個敲門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