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Bridge] 沙威瑪事件以及一些回憶



沙威瑪這個玩笑似乎開得太大了,事情發展到今天,可以解讀為有人無知、或是刻意的惡作劇,無論是哪一種,只能說網路上有愛搞笑的好人,也有瞎起哄的惡人,人真是得多讀點書,有知識才不會被呼嚨。

(沙威瑪事件的懶人包請看這篇報導,以及後來有多事的人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這個也不知是搞笑還是惡意的提案

不過說到沙威瑪,倒是勾起我學生時代的回憶。我在學生時代曾經到德國遊學,在德國小鎮裡待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每天最煩惱的就是我的晚餐。

早餐跟午餐可以在學校食堂吃,中午時間至少鎮上觀光區的餐廳會開門,至少可以找同學一起解決,晚餐就麻煩了,德國人下午四、五點就下班回家,多數的商店也拉下鐵門打烊。如果要我下午四、五點就到餐廳吃晚餐,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度過漫漫長夜。

剛開始幾天,我到超市買麵包,道地的德國麵包(尤其是便宜低價的那種)是很難吃的,或者應該說,是不符合台灣人口味的(請不要用台灣買得到的那種『德國麵包』來想像),再搭配一點起司......實在,很難下嚥。

吃了幾天覺得不行了,某天傍晚走在街上,看到還有一家小餐廳還開著,招牌上寫著小小的「kebab」,我知道那是賣「沙威瑪」的地方。

我用盡可能標準的德文點菜,可是我卻聽不懂店員回的像是德文又像是中東國家的口音,只能 Ja, Ja, bitte, bitte ,這樣的回應,第一回點到一盤沙威瑪肉,旁邊一坨酸白優格醬,另外一半是很大一份的生菜沙拉,好吃,有肉有菜,營養均衡,而且只要幾塊錢馬克。(是的當時還沒有歐元)

我後來知道,這道菜叫 Döner in Teller,我記住了。 

(圖片來源:Wiki

第二天我又到那家店,向店員點跟前一天一樣的餐點,店員看到一個黃種人面孔連續兩天報到,露出開心的笑容,我聽著他講話的意思,是問我是不是要跟昨天的一樣?我連忙點頭,Ja, Ja, bitte, bitte。

這次我拿到的是一個像是外省大餅切對半之後,把沙威瑪以及生菜塞進大餅裡,我後來知道,這道菜叫 Döner in Pita,都已經送到我眼前了,也不好意思退,還是繼續吃。

(圖片來源:Wiki

於是我幾乎每天都到這家土耳其餐廳報到,主要是因為當時是個窮學生,每天的吃飯預算我自己訂得很低,這家餐廳的定價及內容符合我預期,一餐預算 100 台幣上下,可以吃到肉、澱粉、蔬菜,而且最重要的是,下午 6 點鐘還營業,極美好的晚餐時間。

那位土耳其店員見我每天都來,偶爾會跟我搭訕,用他那充滿(也不知道哪國)口音的德文飛快地說著,但其實我聽得懂的極其有限,多數時間只能微笑點點頭,然後吃著我的晚餐。

我幾乎把店內點菜板上有照片的餐點都點過一輪,但許多時候,都是因為我跟店員雞同鴨講造成的,我只想吃 Döner in Teller,可是店員卻似乎有意無意地端給我每天完全不同的菜色,彷彿是想讓我嚐遍他們店內的每一道菜,反正,都是以沙威瑪做主食的排列組合,當然,不是每一道都好吃......。

後來才知道,原來德國境內的許多土耳其人都是來打工的,要用台灣的狀況來比擬的話,就像是台灣的印尼外勞、越南外勞,他們有些人在當地落地生根了,為了糊口維生,多數人選擇從生產家鄉的食物開始,至少能夠吸引同樣來當地打工的人。

於是,我發現在德國各大城市裡,土耳其餐館—主要是招牌上寫著「kebab」的那種專賣沙威瑪的小餐館,往往是當地訂價最低的餐廳,柏林是這樣、漢堡是這樣、慕尼黑也是,都是我背著背包去各個城市旅行時候最經濟實惠的果腹之物。

如同台灣的那些個越南餐廳,都是外來移民在本地的生存根基,他們輸出廉價的勞力,以及更長的工時,來滿足自己同胞以及當地居民的需求,換得的東西,往往不如當地人付出一半勞力所賺取的所得。

無論是德國沙威瑪或是台灣越南小吃,對我而言,所代表的意義都是外來移民在當地的辛勤,換給原居民更優渥的生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