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1年2月18日 星期四

[Balance] 最近火起來的Clubhouse






突然想談談這陣子爆火起來的 Clubhouse。

從楊照的這本《Cafe Monday》談起吧,這本書是大學時代買的,看書上的版權頁是 1998 年 3 月的初版六刷,應該還算早入手吧?

楊照的文風很容易入口,抒情中帶點理性與半刻意、半不著痕跡置入的知識與思考,所以短短一年不到就已經六刷,可見當時暢銷的程度。書本定價新台幣 180 元,在台大對面的聯經書局,至少有 85 折到 9 折的折扣,即便以通貨膨脹計算,這本書還不到蔡校長用的 400 元法則門檻。

這些文章的內容在現今看來,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遠不及 TNL 隨便一篇轉載文章,抒情的調性......別鬧了,在臉書上看得到我這篇文字的人,搞不好可以舉出幾十個部落格文章說某某 blogger 優秀多了。這本書說不上是什麼評論集,歸類在散文類。

對照一下維基上的出生年月,這本書應該是楊照在 35 歲上下的作品,但以現今的「乾貨」、慎入的「長文」標準,不曉得作家本人會不會覺得讀到年輕的作品覺得:「啊!當時真是太年輕、太熱血了呢。」而有點臉紅?

別誤會,我並不是說這是本爛作品,社會進步了、網路時代來臨了,現在人們對於知識、資訊的傳播與要求一定會隨著提高,很自然會覺得二十多年前的東西在現在看來簡直不值一曬。但文字、出版,是知識流傳單位成本最低的工具,那個年代連部落格都還沒有的年代,出版是最佳的工具。

Clubhouse 完全不具備上述的功能,即便每天充斥各式看來資訊含量很高的房間,但由於目前還無法內建錄音或轉譯為文字儲存的功能,暫時還不是個用於傳播知識的工具。房間開完就關、一閃即逝,沒有跟到風的人只能透過當時在場的人的轉述(如果有的話),而既然是共筆性質的轉述,當然要擔心詮釋是否到位的問題。

線上的資訊傳播功能有越來越稀釋的發展方向,比如早期是以文字為載體的部落格,到去年變成聲音為主的 podcast,從文字變成音頻,最大的缺點就是難以儲存、難以檢索,除非有人要刻意針對音頻節目做語音辨識的軟體,好讓知識與資訊能以文字(成本較低)的形式儲存。

但這樣儲存下來之後又會面臨接下來的問題:審查(censorship)與後悔。後者就如同前面舉的作家年輕時候的作品,多年以後可能嫌當時不夠成熟、或者觀點有所修正時,這些被網路「流傳」下來的「文字」日後可能會讓自己後悔。Clubhouse 連音頻都不內建讓使用者儲存,講完就算,彼此都留一點想像的空間可以回味。

所以,到目前而言,多數的使用者都認定這是一種新的「社交平台」而不是知識傳播平台。

而所謂社交,無論是線上或是線下,本質上都是同溫層的擴張。

舉個例,「古時候」(也沒有多古早)商業上的社交,就是要去參加獅子會、或者扶輪社之類的社團,如果不屬於這個「同溫層」的人,是不可能加入這個圈子,更遑論在一個不屬於你的圈子中成長茁壯。

在 Clubhouse 上也是這樣,所以會看到:大神跟大神對談、魯蛇跟魯蛇喇賽,兩者可能偶爾因為被點名而有短暫的交集,但是當被認定不屬於這個同溫層,過陣子就會看到某些好友人數比較多的 KOL 出來喊話說要刪掉平常互動比較少的網友。

有些人擔心 Clubhouse 有階級化的傾向,我說,這種現象即便在臉書、甚至古早的這類社團都有類似的現象,因為這就是所謂「社交」的本質。與其批判它的階級化,不如認清這個事實,不要存有過度美好的想像。

或許這種類型的社交平台可能適合作為研討會或者線上座談會的形式,我只能說,要參加「學術研討會」的話,講者都需要有充足的準備,準備多日可能只能講幾個主題,這樣才能讓這場「研討會」能作為知識傳播的工具,否則如果天天講的話,題材跟話題很快就乾了。

至於能不能做成帶狀節目?如果有 KOL 是以在網路上發聲維生的話,當然是可行的,不過,搞到最後可能就變成是「少康戰情Clubhouse」或者「2021全民Clubhouse開講」還可以接世界各地的call-in(蛤?這梗太老了喔?)那樣變成談話性表演節目,做到極致大概就是「關鍵時刻Clubhouse版」。

總之,這就是個「社交」平台,一個讓同溫層更為穩固的朋友圈圈,不要妄想說能夠傳播或是學習到什麼知識,你花錢訂購的 pressplay 專欄都不見得聽完記在腦海裡了。


2021年2月13日 星期六

[Capital] 感謝台GG、讚嘆台GG

初一晚上跟家人到南紡購物中心的餐廳晚餐,人擠人的餐廳外面還不少組客人等著入場。

坐我左邊那桌是一對年輕的男女,女生穿著白色洋裝、戴副金絲圓框眼鏡,像是愛拍 IG 的女網紅。男生留一頭長髮紮成馬尾,穿著球鞋與束口九分運動褲,最過分的,穿著一件胸口印了皮卡丘圖案的運動外套。你倆是來交際的吧?是的我以貌取人。

前方那桌看來是三對年紀相近的年輕夫妻,各自帶著自己的小孩來聚餐,大人們聊自己的,小朋友們有的乖乖吃飯,有的已經坐不住想脫離飯桌,還有跟妹妹因為在餐廳裡奔跑,被店員抱回座位上:「妹妹,在餐廳亂跑小心會受傷喔。」店員好聲好氣地說。

這桌三對夫妻聊天的話題圍繞在量子力學上,不誇張,其中一位說愛因斯坦的學說是什麼什麼,另一位說波耳(Niels Bohr)不是覺得哪樣哪樣嗎?然後又一位說他們兩人的差異在這裡這裡。Thank god 我唸過高中物理,還聽得懂人名。

那對看起來在交際的男女呢,男生談論他某個 project 的製程卡關,正在嘗試用OO方法克服;女生回說她有聽到某個單位這個月預計可以做幾萬片,另一個單位進度如何如何。抱歉我以貌取人,你們真的是情侶不是來交際的。

感謝台GG、讚嘆台GG,我感覺到係這個 Moment,台南的房地產,要噴了!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Bridge] 冰箱






覺得想認識出題老師是誰?引用的都是我們那個世代的文本與作品。

柯裕棻的《冰箱》是她在當教授之前在中時副刊上的短篇小說,談的是愛情與...唔...背叛?沒那麼嚴重,就是劈腿罷了,短篇中的主角有人說是男生,也有人說是女生,解讀自然有差,但作者用了「橘子」‘「番茄」等代名詞低調地不提性別,除了作文題目引用的那段話之外,最最重要的,還有引用 Bob Dylan 敲天堂的門啊!!

"敲呀敲呀,敲天堂的門。巴布狄倫唱著。

開門開門。不管是天堂或地獄,快快開門。芝麻開門,橘子開門。我敲呀敲呀,冷汗滴滴答答流遍全身。我完全成為小矮人,束手無策圍觀公主的死亡。世界末日的時候,除了躲起來睡覺,就只能大喊大叫,希望天堂開門。

橘子只是在裡面,一副很安詳的樣子。白色的冷空氣漸漸充滿冰箱,模糊橘子的臉。她好像真的睡著了,完全不理會我的大喊大叫,霜氣逐漸凝上她的臉,她的髮,眉,睫,全結了霧狀的霜,手指發青。

冰箱仍然大聲嗡嗡叫,冷氣呼呼呼從看不到的地方湧出來,吞沒橘子。我好像在和北極大冰怪對抗,只有老爺爺巴布狄倫有氣無力幫我助陣。

敲呀敲呀,敲天堂的門。"

----

另一個出題的作品是金凱瑞在 2004 年的電影《王牌冤家》,金凱瑞已經很久沒出現在螢光幕上,我也懷疑現在的小孩子有沒有機會看過這部電影?

至於我,那年的我與前女友分手,當年看了這部電影後,簡直像是被爆擊,電影的劇情有點魔幻寫實,但大抵貼切地描述了一對戀人分手後的心態--想忘了彼此,可是又真能辦到嗎?通常就像金凱瑞那樣,刪除記憶刪除到一半突然後悔,那又該如何?

這部電影是我最喜歡的金凱瑞電影,每隔幾年都還要重溫一次,那些屬於戀人的回憶,就像放在冰箱裡的過期蔬菜,以美麗的方式頹杞毀敗,即便如此,也寧可冷藏起來,像極了愛情(噗)。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Capital] 海角七號與融資



這幾週陸續看到不少人在講魏德聖導演的融資計劃,我找到手頭上有這兩張老照片,就當講古,沒有褒貶的意圖。

這兩張照片出自中小信保基金每年會送給銀行從業人員的月曆卡背面,年份我不記得了,總之是在《海角七號》大獲成功的隔年開始,成為信保基金的活廣告,那幾年的月曆卡都會有類似的文案。

聽過某些經手過《海角七號》案件的同業朋友提到,魏導拿著劇本一家家銀行拜訪詢問能否融資?當然,九成九以上的銀行都回絕,只有那家最後才加入大到不能倒銀行群組的銀行,在獲得信保基金的保證之下,用不算太好的條件借了魏導一筆錢,印象中在台幣2000萬上下。

維基上說《海角》的製作費大約5000萬元,回想當時的情況,電影人要到拿劇本去找(商業)銀行談融資的話,應該是投資人已經到了不願意再增資的地步。

台灣的商業銀行對於文創產業的授信風險無法掌控,講白了就是看不懂,市場上的樣本數也不多,模式無從參照起,魏導的融資策略當然也眛於台灣地區的金融實務,畢竟整個產業的經驗值在當時都不高。

信保基金在當時對製作團隊而言,應該接近救世主的地位,這次恐怕有點難了,因為製作成本多了兩個 0,信保基金保額不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