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Balance] 我喜歡思奔,和陳昇的歌



低調說,過去 B 站的「你可能會喜歡」的推薦書單,往往是踩雷的多,淘到寶的機會少。這本《我喜歡思奔,和陳昇的歌》一書並非今年度的新書,最初在頁面上看見 B 站推這本書給我的時候我也皺了下眉頭,我雖是個陳昇迷(當然不是很死忠的那種),但是在 B 站挑書的時候已經很久不會參考他們推薦給我的書籍,這次抱著有點懷疑的態度,我還是下了單。

先說結論,從第一章開始,便可感覺這是本陳昇鐵粉才寫得出來的書,如果你也是陳昇的歌迷,我會建議你買一本放在書架上,作者是哲學系教授,這本書以很有系統的方式,分幾個主題將陳昇的歌對古今中外的文本做了橫向的連結,或許能讓你在聽陳昇的歌的同時,獲得歌曲本身以外的、與文學、音樂,以及世界的對照。

從功利的角度可以這樣使用本書,作為工具書。

一邊讀這本書的時候,總讓我回想起學生時代,一邊準備期末考時、或是寫論文的時候,一邊聽著陳昇的歌熬夜的那種心情,愛聽情歌,卻又恨情歌,才剛滿二十,卻似懂非懂地唱和著《二十歲的眼淚》,想像四十歲的時候又會如何?而如今已四十好幾,恍如隔世,而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已不再關注陳昇,可能連周杰倫都有點退流行了。

這本《我喜歡思奔,和陳昇的歌》目前只在台灣出版,特別要提一下作者的出身,作者張穎目前是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的副教授(目前可是系主任哩),我連上香港浸大的網頁搜尋她個人的 CV,看起來應該只比我大幾歲。如書中所言,張穎祖籍寧波,在北京長大、讀到碩士,又到美國留學,最後在香港任教,又因為偶然聽到陳昇的歌欲罷不能,於是寫下這本書在台灣出版。

張穎把這種處處是故鄉,卻又處處是異鄉的孤獨情懷,寫在「歸鄉」這個章節裡。

或許正因為張穎成長背景的流轉與飄移,使得她對於陳昇這樣從鄉下來大城市打拚的背景,以及這麼多首描寫大城市底層的外鄉人、小人物奮鬥的悲喜感到相當同理。

但或許也因為作者本身的背景:中國籍、香港居,卻選擇在台灣出版繁體版的通俗著作,這樣的矛盾綜合體使得這本書的銷量看起來應該不佳,至少我目前手上還拿著 2018 年 12 的初版一刷。當我推薦這本書給同是陳昇迷的好友時,立即遭遇到質疑,如果是因為聽了馬世芳的「音樂五四三」節目才認識陳昇,怎麼書本在台灣出版時,沒有找陳昇或是馬世芳寫推薦序呢?除了香港學界的好友以外,台灣音樂人也只有豬頭皮用一頁又兩行的短小篇幅好似敷衍似地留下推薦序?

或許這一切都很政治化,沒有什麼是與政治分得開的,音樂也是,更何況,陳昇本人的本土意識形態及政治傾向也相當鮮明。我不曉得出版社有沒有試圖去找過陳昇本人,或許是被拒絕了吧?這是這本書做的比較不好的面向。

張穎用台版的 Bob Dylan 讚譽陳昇對台灣社會中下階層的關懷,而用本雅明的「漫遊者」的概念來描述陳昇創作歌曲的取向,書中提到最多次的歌曲不是陳昇早期的成名作《不再讓你孤單》或是《恨情歌》,而是《路口》,歌詞是這樣唱的......

雁子回到了遙遠的北方 你的名字我已想不起來
時光也不能挽留
夕陽淹沒 就告別了今天 你的名字我已想不起來
別怪我生命太匆忙


是啊!生命太匆忙,人生何其短,《路口》確實也在我喜歡陳昇歌曲的榜單中佔據前幾名的位置,這首歌涵蓋了「孤獨」、「流浪」、「匆忙」的主題,而最終呈現一種灑脫的態度,多麼令人嚮往呀!

而那種流浪在異鄉的風霜與孤獨感,也或許正如作者所言,喜歡馬勒的樂迷也能感同身受,或者反過來,陳昇的樂迷,也會明瞭馬勒音樂裡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