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Balance] 《誰把音樂變免費》



「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成龍,2004

我真的忍不住不去引用成龍的這句名言,MP3 這個簡短的名詞、縮寫、副檔名對我們這代人來說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東西,尤其在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每個人的手機裡都有裝載一些 MP3 格式的音樂或有聲書,而至於每人手機裡的 MP3 中有多少是合法、多少是侵害著作權的非法下載?各自心裡都有數。

仔細回想起來,MP3 作為一個符徵,標誌的是整個世代幾近「聯合」的全球共犯結構。

有些人覺得微軟的 Windows 作業系統一套近萬元,對窮學生來說,有極大的盜版誘因。但一首樂曲換算單價可能約略在 1 塊錢美金不等,整個世代的人卻樂此不疲、甚至「光明正大」地盜版,想想還真的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而多數人竟然早已習以為常,完全不會有任何一丁點良心上的不安。

這本《誰把音樂變免費》從 MP2、MP3 格式的確立、風行開始講起,發明 MP3 格式的德國工程師雖然在爭奪影像壓縮技術標準上落敗給 MP2,但後來卻發展成全球風行的音頻壓縮格式。也講到 90 年代唱片業的黃金年代,唱片公司的兼併帶來的超額利潤,隨後急轉直下突然變成了艱困行業。

而到今天,人們像轉開水龍頭般地打開手機上的 app,串流技術成為拯救音樂產業的微小希望,而唱片本身早已不像從前那樣,是唱片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而成為愛樂者的收藏品、細水長流的長尾理論,甚至,現在也越來越少人囤積 MP3。

經歷過這一整個時代變遷的我,在書店看了序言後就毫不猶豫地刷卡付錢(中譯本定價不便宜),GoodReads 網站評分 4.21 分算是讀者反應相當優良,作者 Stephen Witt 與我是同一世代的人,肯定也是個愛好音樂者,除了如數家珍地標示每個被「盜版」的暢銷專輯,也從使用者的角度,詳細地檢視了壓縮技術的進化與音樂產業的變遷過程。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Bridge] 《與鯊魚游泳—深入倫敦金融圈的秘境旅程》



作為一個在外人泛指為「金融業」的從業人員,看到這本書最大的疑惑,便是作者為什麼要針對倫敦金融城裡的投資銀行從業人員進行田野調查?並且用了《與鯊魚游泳》這樣的書名(英文書名也是《Swimming with Sharks》),是出於好奇?職務上的必須?還是為了咎責?

這是一本始於 2011 年、終於 2013 年的寫作計畫,作者 Joris Luyendijk 是一名荷蘭籍的記者,透過與號稱上百名倫敦金融從業人員的訪談中,以外行人的角度逐步解構金融業—特別是投資銀行圈—的行業生態。作者進行這個計畫的部落格文章,可以在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網頁上讀到

2011 年是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經濟大致回穩的年代,許多在金融海嘯裡被裁員解僱的人陸陸續續回到工作崗位,當然也有些人因為有了高額退休金,得以過著悠閒的退休生活。無論業內、業外人士,開始了回顧、反省這場災難成因與追蹤。

例如書中多次提到前高盛(Goldman Sachs)的執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我實在很不喜歡這種翻譯法)Greg Smith 在 2012 年投書紐約時報的著名文章《我為什麼告別高盛》(Why I am Leaving Goldman Sachs),彷彿靈魂與金錢總是無法兼得。

不少也讀過這本書的同業朋友讀完後幾乎都有相似的感想:「啊!原來我做的工作這麼討人厭啊。」但多數人卻也沒有打算辯駁的意思,畢竟金錢是使人異化(alienation)的元兇,更何況是專門從事買賣金錢的行業及從業人員?

雖然金融海嘯的 Ground Zero 及重災區是紐約,然而身為全球金融中心前三名的倫敦自也無法置身事外,透過 Joris Luyendijk 的筆,我們發現全球的(投資)銀行人似乎有許多共同特質,如同全球化下自由流動的資本,流淌在世界上每個(投資)銀行人的血液之中。

其中倒是有幾點可以與大家分享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Capital] 《銀光盔甲》



一大早就有朋友傳這本新書訊給我。

我曾經只有那麼一回跟著當時的主管與當時還是德意志銀行台北分行總經理吳均龐在同一會議室開會,印象中就是個一直對你笑讓你心裡發寒的「奸商」,吳總可以上一秒還在跟你說笑話,下一秒就正色問你極為尖銳的敏感問題,令人難以招架。

當時我買了他寫的前一本書《Money Game:金錢遊戲》,得知吳總是台大交響的大學長,多了點親切感。這本書雖然是第三人稱觀點的中篇小說,但是可以讀得出來,內容其實是吳總個人從業的經驗回顧,以及故事主人翁「程風」如何對付職場上那些混蛋(主要是歪國人)的手段,闡述美式資本主義下的金錢及職場遊戲規則。

從事企業金融工作的好處之一,就是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面對金錢、資本,人類異化或反制的故事,有的感人、有的令人無言,多數的時候沒辦法說,剩下的,只好等退休的時候再講,就像這本《銀光盔甲》

這幾年台灣的銀行業開始變得動蕩不安,不少年齡還不算老的前輩申請退休,除了因為資金氾濫使得傳統銀行業務變得沒有辦法像過去一樣好賺之外,日益提高的遵法成本使得大部分的從業人員發現,從事這個行業,除了錢難賺之外,還挺容易被抓去關。這或許一個外商銀行的(前)總經理經年累月不得不隨時隨地提防謹慎所培養下來的行事習慣。

後來又有一次機會又因為某一案件必須與德意志銀行進行交易,但三方對於某個交易風險掌控點多所爭議,據說後來是在去電給吳總經理,得到不會出賣交易對手的承諾之後,這場交易才得以順利完成,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一言重萬金吧。


相關連結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Capital] The Wizard of Lies




對那些在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前就入職的金融從業人員來說,馬多夫這個字眼彷彿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

HBO 在本月推出自製電影《The Wizard of Lies》,內容敘述金融海嘯那年發生的「馬多夫騙局」,以及騙局的主人翁馬多夫(Bernard Lawrence “Bernie” Madoff)其人其事。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Balance] 沙威瑪續集,數位與資訊落差

本文刊登於「點子生活」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7/04/26


上一次有人這麼玩食物又玩得這麼大,大概是肯德基的無頭雞事件。

一開始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謠言,說肯德基為了要增加食物產量、減少雞隻的下腳料,在實驗室裡秘密培養了一種沒有頭,但有 6 隻翅膀 8 隻腳的怪物,這樣子每宰殺一隻雞所能獲得的雞翅、雞腿量都可以倍增。

無頭雞這個謠言鋪天蓋地地在網路上流傳,三人成虎,原本一笑置之的人開始動搖了,如今你到 Google 上搜尋這些字串,還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遺跡,可以見證當時群眾的恐慌與疑惑。

網路謠言與這種無心的搞笑,一開始可能都不是惡意,可是無論多荒謬,只要人心開始動搖了,眾口鑠金,總是有人相信,於是乎,輕則貽笑大方,重則傷人害己。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Bridge] 沙威瑪事件以及一些回憶



沙威瑪這個玩笑似乎開得太大了,事情發展到今天,可以解讀為有人無知、或是刻意的惡作劇,無論是哪一種,只能說網路上有愛搞笑的好人,也有瞎起哄的惡人,人真是得多讀點書,有知識才不會被呼嚨。

(沙威瑪事件的懶人包請看這篇報導,以及後來有多事的人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這個也不知是搞笑還是惡意的提案

不過說到沙威瑪,倒是勾起我學生時代的回憶。我在學生時代曾經到德國遊學,在德國小鎮裡待過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每天最煩惱的就是我的晚餐。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Balance]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德國強盛嗎?那為什麼德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葛拉斯(Günter Grass)會寫出《消逝的德國人》(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德國是歐洲的領袖嗎?那為什麼他們會允許無賴的希臘政權繼續留在歐盟裡拖累歐洲經濟體的表現?

我們對德國不如對美國那麼熟悉,但卻是台灣近年許多重大關注議題的表率與借鏡,我們有太多關於自身的疑問急切地想從先進國家的經驗裡得到解答,但是歷史畢竟不可複製,許多現今的景況是多重因素交織累積而成的,我們只好帶著自己的疑問,去向其他國家尋求解答,這本《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就是這樣的產物,一個台灣記者的德國在地觀察。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Balance] 為什麼電信公司都喜新厭舊

本文授權轉載刊登於「點子生活」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7/03/23

(公視《人間四月天》宣傳照)


從這個月開始,我的手機門號就正式攜碼離開中華電信網路,也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如果其他電信業者能夠以更低價提供我所需要的服務,而且轉換的成本幾乎等於零,真是何樂而不為。

前陣子不少同溫層的朋友對於中華電信推出只限新用戶申請的低價上網吃到飽專案感到抱怨連連,因為不少人跟我一樣,都是中華電信的老客戶,而電信公司對於老客戶通常不會推出什麼有感的優惠專案,大家的抱怨都一樣,為什麼中華電信獨厚新客戶,卻對老客戶的聲音卻置若罔聞?

這樣的現象絕非中華電信獨有,事實上如果留意一下,幾乎每一家電信公司都有類似的政策,而且,越大的公司越不得不堅持這樣「喜新厭舊」的行銷方針。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Balance] 關於寫文章這件事(下)

(電影《The Reader》劇照)


很多上市公司會把分析他們公司的分析師名單放在投資人關係區,附上這些分析師的姓名與聯絡方式,意思是叫投資人可以聯絡分析師,分析師會告訴投資人應該怎麼看待這家公司(通常,會想問的問題是該不該買進股票,或者是賣出)。 

我總是不太服氣,即便我在商業銀行工作,服務相同的法人客戶,那個分析師不見得比我了解這個法人客戶,甚至,我們偶爾會上資料庫下載一些券商分析報告來參(彳ㄠ)考(ㄒㄧ/),有許多 sell side 的報告實在沒多少參考價值,但可是,這位分析師的名字卻會列在這家上市公司的公開揭露信息裡。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Capital] 《與中國打交道》





像是小說/電影《大賣空》那樣,金融市場的動盪往往來自於一些動見觀瞻的金融領袖的一個念頭,也可能是你從沒想過的經濟變數的細微變化開啟序幕。

2007 年那年,金融海嘯的浪潮逐漸高漲,當時擔任美國財政部長(U.S.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也是本書的作者鮑爾森(Henry M. “Hank” Paulson)在 G20 峰會舉辦的飯店裡私下會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兩人在房間的陽台上共進早餐,商討中國資本市場改革以及匯率改革,周小川一反在先前的樂觀態度,向 Paulson 說明他的憂慮。

周小川提到當下的中國人民因為看了一本滿懷經濟陰謀論的暢銷書,因此對於由老美倡議的金融改革方針充滿了敵意與不信任,周小川憂心這樣的氛圍下,著實不容易推動金融改革。

Paulson 在這本回憶錄裡頭沒有對這本書表達太多個人意見,只是有點不屑地難以置信,雖然老美也知道這本書,但畢竟沒人拿一本相當於《達文西密碼》等級的陰謀論述來作為否定老美遊說中國的反面論證。

是本你我耳熟能詳的書,它叫《貨幣戰爭》,好傢伙!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Bridge] 請下載報名表




同事為了即將舉辦的研討會設計了一張報名表,報名表用 word 格式製作,載明研討會內容、報名所需填具的欄位,配上美觀 banner,最底下寫著:「請填妥後傳真至....」

我說「都什麼年代了,還有人用這種方式報名嗎?」

現在很多人都用 Google 表單了,難道不能用 Google 表單嗎?我跟同事研究了一下......

首先,報名表上(無論是紙本報名表或是線上報名)都需要放上一段個人資料蒐集的標準宣告,因此,某些人認為報名者在網上報名時容易匆匆一瞥(就像我們永遠會點選「我已滿 18 歲」那樣),紙本報名表白紙黑字,雙方都不能抵賴。

其次,其實是最麻煩的問題,在公司防火牆的保護之下,我們完全無法存取 Google 的任何服務。啊!我言過其實,還可以使用搜尋功能以及地圖。

即便我們用了 Google 表單建立了一個報名入口連結,也將無法在公司網域下存取報名清單。況且,如果這些個資在 Google 的伺服器上外流了,又不知道主管機關要怎麼罰?你知道的,在這方面,金融機構其實弱勢得很。

又問:「那為什麼不用像 Accupass 或 KKTIX 之類的服務?」別傻了,問題跟用 Google 表單一樣。

難道自己公司沒有活動報名系統可以使用?嗯,還真的沒有,銀行畢竟不是天天辦講座、研討會,況且你何曾看過金融機構辦的活動要收錢的?製作一個線上報名系統之前,老闆會先叫你提需求單,要詳細地說明系統規格以及預期效益,除了緩不濟急之外,根本掰不出來做這樣沒有收入、沒有現金流的系統要何年何月才能回收。

況且,即便完成了,未來任何活動要使用這套系統,都將會有更長的前置作業(簽呈)、更少的自由度(搞不好連 banner 都不能換圖),還是別想了。

另一方面,講座的對象通常希望是公司的負責人,或是財務人員,他們上臉書嗎?在網路上傳播能夠觸及得到這些目標聽眾嗎?有幾個員工會把這樣的資訊用臉書分享給他們不敢加為臉友的主管或老闆呢?

亦或者,有些公司行號,非得列印下來才能放進卷宗才方便給老闆簽名呢?

想到此處,我們都唉了一聲,最老、最笨的方法,往往是社會成本最小的解決方案,還是乖乖地做報名表吧,請連上官網,下載報名表填妥後回傳。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Balance]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下) - 再現制度變遷論


不要小看計量經濟學


在閱讀的過程中,即便在開始的章節已經講過很多次「廣納」與「榨取」的定義,但總是有套套邏輯的自圓其說之嫌。所謂「榨取式」相對容易理解,指的是透過少數菁英人為地(重)分配資源的制度,例如:計劃經濟,或是極權主義等。

「廣納式」則相對不好定義,在經濟制度上指的是重視個人財產權、鼓勵創新、以及相對自由的市場經濟;在政治制度上,作者認為,政治上的決策不是由少數人把持,而是由多數參與者參與的多元主義(Pluralism)政體,皆可稱為廣納式制度。你可以用民主制度去想像作者所謂「廣納式」政治制度的長相,但他並不單指民主制度本身。


[Balance]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上) - 理論的核心



美國經濟學會最高榮譽的 John Bates Clark 獎章是這麼介紹這本書的作者之一 Daron Acemoglu 的,學會首先獎勵的是他在勞動經濟學領域的貢獻,然後是總體經濟領域,最後是政治經濟領域,Acemoglu 是個天才型的學者,研究的領域極廣,領域間的轉換迅速,論文產出的品質與數量均佳,以至於年紀極輕就獲得號稱美國諾貝爾獎的這項榮譽。

這本《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研究的時間與空間跨距極大,從上古的馬雅文明一直講述到近代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史來閱讀,也是相當夠份量的大部頭作品。

作者 Daron Acemoglu 與 James A. Robinson 嘗試回答一個問題:明明是地理上如此接近的兩個國家,為什麼經濟上的發展會如此不同?作者認為問題出在制度。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Balance] 《得到》專欄的收益簡估

(圖片來源:得到官網

I.

前些日子我在臉書上放了一個很簡單的試算表,目的只是想看看目前得到 app 上的訂閱專欄的排行榜。下圖內容很單純,只是把統計當日(2017.01.19)得到上宣告各專欄的訂戶數,再乘以 199 人民幣(訂閱費用),最後再依序由大到小排序而已。其中《羅輯思維》採 1 元訂閱,因此排除此「專欄」的排序,先把它列在最後。




在此要宣告的是:我知道有些鐵桿會員可能可以 9 折訂閱,甚至或許有些專欄有些是假帳號創造的假訂閱,在此暫時忽略不計,一方面這不是什麼很嚴謹的學術研究,其目的只是說明大致的輪廓而已。另外為了討論方便,以下談到的金額都以人民幣作為貨幣基準。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Capital] 不聽吳曉波,來看《大敗局》

本文刊登於「數位時代」網站,文章連結在此
完稿日:2016/12/30
修改:2017/01/19




前些日子在一個公開場合上,某國立大學商學院執行長很感慨地說,這個年頭不但讀企管書的人少,就連出版的書也少。

在這個大家都不愛讀企管讀物的年代,回顧 2016 年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無論是一夕之間就宣布解散的復興航空,或是步下神壇的翟神,以及過去那個有旺盛野心的樂視,都是 2016 年裡最令人在既驚訝又喟嘆之間擺盪的案例。

我想起吳曉波的成名作《大敗局》,這本書問世迄今已逾 15 年,仍舊是中國商業界的重要文本之一。

企管類讀物總不乏對成功企業歌功頌德的文章,讀者們可能也厭倦那些無法證偽、又僭稱「管理學」的理論,吳曉波定了一個想法,要從反面去研究企業失敗的緣由。《大敗局》最初於九○年代末期開始進行寫作,內容的定位是陳列一個個企業衰敗的個案。

相較於吳曉波的好友羅胖,吳曉波在台灣的知名度似乎不高,羅胖的《羅輯思維》自媒體做到中國自媒體的第一,吳曉波的《吳曉波頻道》名列「2016 胡潤中國最具影響力財經自媒體 50 強」之一,2017 年也依然榮膺「胡潤中國最具影響力財經自媒體 50 強」

吳曉波著作等身,他說他曾發願每年至少要寫一本財經著作,於是乎便創辦了「杭州藍獅子文化創意」公司,出版財經相關領域的著作。

以一個記者出身、出版社老闆的身分而言,從事自媒體這一途倒是受了羅胖的慫恿,吳曉波莞爾地說,好朋友都是這樣的,往往喜歡把自己沒搞懂的東西堅定地推薦給自己的死黨。

在中國眾多財經自媒體當中,吳曉波是少數對台灣較為熟悉且友善的,他自稱每年至少會到台灣旅遊或訪問一次以上,可以如數家珍地寫下《這一代的台北》,感動了無數台灣的網友,這篇文章目前收錄在他唯一一本散文集《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中。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Capital] 台商月餅概念股「上海元祖夢果子」

(圖片來源:上海元祖夢果子官網


知名糕點品牌「元祖」終於在 2016 年倒數幾天在上海證交所風光 IPO,我們對元祖雪餅的記憶猶新,小時候在電視廣告的誘惑下,總覺得中秋節要吃元祖雪餅才夠潮,其他廣式月餅什麼的,又難吃膽固醇又高。

「元祖」這個品牌與我同一年誕生,時至今日,我已不知道多少年沒吃到元祖的任何食品,台灣的元祖食品(元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僅存 4 間直營門市,元祖食品的主戰場遠在十多年前就已經移往中國。

還記得羅胖曾經也賣過沒節操的月餅,脫不花在事後也撰文提到,月餅在中國的市場形象已經變 low ,而且據她觀察,月餅這個商品已近無勢能。而在事後檢討下來,整體的銷售成績不算太好,也反映出月餅在中國也近乎紅海市場,無論線下、線上都是。

我發現元祖的財務表現竟仍與小時候鮮明的記憶相去不遠,元祖食品上市的主體是「上海元祖夢果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 603886.SH,與其說它是中國烘焙第一股,倒不如說是台商月餅概念第一股,底下整理一些在上海元祖股份招股書(台灣稱「公開說明書」)所透露的一些訊息,讓大家可以對元祖食品集團有概略性的了解。

  1. 元祖集團合併營收約 40% 來自於月餅銷售收入。
  2. 台灣地區營業額僅佔集團營收 1%~2%,但平均單店營收是最高的。
  3. 7 成左右的直營店在虧損邊緣。
  4. 電商業務仰賴團購通路。

以下針對上面幾個重點說說我的看法: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Capital] 關於寫文章這件事(上)

(電影《Finding Forrester》劇照)


前陣子在我的舊電腦裡翻到一份文件,是業界人稱「鴻海聖經」的一篇證券研究報告,我把這篇報告電子檔轉給同事看,說這是我心目中信用分析報告的極致。同事只回了我一句:「鴻海目標價 125 元!?真的假的?」



(「鴻海聖經」報告表頭)


小姐,那是 2012 年的舊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