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Bridge] [非工商] 哥刷的不是信用卡,是鄉愁。



  這幾天把手上這張契丹航空聯名卡給剪了,雖說是「剪」卡,但此時金融服務已相當進步,不需要真的把卡片剪斷寄回,只需要打電話向客服人員申請即可。

  我為什麼要這麼感嘆地講這件事,因為這張信用卡是我在香港工作時候獲得的第一張信用卡。熟悉我的朋友們或許知道,我到香港工作後申請的第一張信用卡並非是美國運通,而是當時撥付薪水的渣X銀行,一個外國人在香港辦信用卡並非容易的事,香港雖然金融業遍地都是,但對於核給外國人信用工具還是得滿足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一共向渣X銀行申請3次信用卡,但卻是直到美國運通核給我這張信用卡後,渣X銀行才順利核發卡片給我,所以這張信用卡與其說是在港便利消費的工具,毋寧說是香港打工的身份象徵。

  最初這是一位在港工作已久的前輩推薦,一開始還覺得不是一般常見的 VISA 或 Master 卡,擔心可供刷卡的店家不多,但核卡後才發覺這背後代表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當時每個月至少要到香港機場報到幾次,除了飛到大陸出差之外,就是為了返回台灣休假,公司提供外派人員的機票數量有限,想多回台灣,就得自己出機票錢。外派的生活是很苦悶的,苦悶的生活多半誘發的是各式各樣的消費來滿足空洞的心靈,由於這張卡刷卡都能累積哩程數,累積足夠哩程數後就能換一張台港來回機票,也是因此,這張卡受到許多在港打工的台灣人喜愛,我們常常有一種錯覺,好像每刷一筆,就離台灣的家又更近了一步。


  哥刷的不是信用卡,是鄉愁。